本篇論文旨在弘揚孔孟教義。參酌先秦詩書論孟庸易、宋明儒者如明道、象山、陽明 等思想,與近人唐君毅、徐復觀、牟宗三、程兆熊、楊祖漢等先生等著作,于孟子性 善論依問題研究法,作一深刻之剖陳。撰時,于道德二字有獨自心得;撰後,有關儒 家言仁言命言人性與「道德的形上學」諸義,皆有更深切且系統之體會。各章提要, 陳述于後。 儒聖立教,旨在開闢心性價值根源,挺立生命道德主體;既以道德為首出,亦以道德 為依歸,故其現實關懷與終極關懷皆落實于道德二字。有道德始有善惡,始有人文化 成之世界。性善論是孟子學之核心,及是中國文化長期發展而孕育之結果,主要淵源 于孔子仁教。孔子踐仁知天,孟子盡心知性知天。辯論人性,則超越告子「生之謂性 」說之自然氣性,而提升至道德理性一層言之,以彰顯人之為人之道。至于性善論之 證立,一側就本體言,由道德心善設立性善;一側就工夫言,由逆覺工夫體證性善。 如此而言人人事實上皆有仁義禮智四端之本心善性,除由外鑠,我固有之。進而依性 善論而開展「知天事天立命」之義理弘規,儒家內聖之教,至此展開無遺,故自有一 「本體宇宙論」意義之說,孔子之道可以大顯于世,此足見孟子功在聖門之實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