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82.133)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7 19: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金凌
研究生(外文):WANG, JIN-LING
論文名稱:先秦兩漢文學理論研究
指導教授:王靜芝
指導教授(外文):WANG, JING-ZHI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86
畢業學年度:74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先秦漢代理論孔子
外文關鍵詞:HAN-DYNASTYTHEO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31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文學理論是外來的詞彙,清朝以前沒有這個名稱,而有這個概念。如今要探討先秦兩
漢文學理論,首先必須釐清若干詞彙,如文學、觀念、理論等。進而略述文學理論的
範圍和研究這個論題的方法。最後簡述各章大意。因此撰緒論。
由於拙文將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劃分開來,與一般的說法不同,而拙文的研究方法中
也有一項略異前人,因此從文學現象的產生與發展看文學理論在文學研究中的地位,
並且由此提出研究方法。於是撰第一章文學理論的理式。
文學的特質是『文』。先有『文』的概念,然後才有『文學』這個概念。孔子始用『
文學』一詞,他的文學概念和觀念頗受前此『文』的概念的影響。因此撰第二章文的
起源與發展。
『文』的概念最初環繞祖先、祭祀、圖騰等意義群,西周以後轉變為文德、禮文。這
個轉變是以禮的活動──祭祀為中心,從彼端到此端,從鬼神到人文。先秦諸子就繼
承禮文的傳統,而有儒家的革新,墨、法的漠視,和道家的棄絕。其人文學觀念亦然
。於是撰第三章禮文的迴響。
回溯先秦兩漢文學觀念的發展,值得注意者略有三端:
第一,文的本質。
第二,此期重視文學目的與功能,在文學理論史上有何意義。
第三,道家,尤其莊子,反對文學,其思想方式與文學創作的關係。因此撰結論,就
這三方面略抒己見。
封面
先秦兩漢文學理論研究目錄
緒論 壹論題與選材說明
貳方法
參各章大意
第一章文學理論的理式
第一節理式的性質與目的
第二節文學研究的領域與文學理論的產生
第三節理式圖形與說明
第二章文的起源與發展
第一節問題與方法
第二節新石器時代文的產物及其意義
壹陶器圖象及其意義
1.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圖像
2.排灣族器物紋飾的意義
3.排灣族器物紋飾與半坡陶器紋飾的類比解釋
貳陶器圖案及其紋飾
1.圖案的意義
2.從圖象到圖案所呈現的思想特性
參陶文在「文」的發展上的地位
第三節甲骨文中「文」字的意義
壹紋身說及其困難
貳從語用看「文」字的意義
第四節西周與春秋「文」的意義
壹祭祀、祖先、圖騰意義群的消失與文德的興起
貳從文德到禮文
參綜述
第三章禮文的迴響
第一節背景
壹先秦文學觀念緣起
貳禮樂的產生與崩壞
參士人的思想方向
第二節革新
壹孔子以前的禮樂思想
貳孔子的文學觀念
1.孔子的文學概念,和從詩樂論孔子文學觀念的理由
2.詩樂的功能
參孔子的修身文質論及其演變
1.文質的雙重意義
2.第二義文質的特性:利蔽與互補
3.從修身文質論到政教文質論的關鍵
4.漢儒的政教文質論
5.文學文質論三義
肆孟子的文學觀念
1.言與氣
2.詩的解釋
伍荀子的文學觀念
1.語言思想
2.音樂理論
3.語言思想和音樂理論所涵蘊的文學觀念
陸孔孟荀文學觀念的影響
第三節漠視
壹墨子思想所涵蘊的文學觀念
1.墨子的文學概念
2.語言的功能與目的
3.墨子語言思想所涵蘊的文學觀念
貳重質輕文的韓非
1.韓非的文學概念
2.反對文學之士及其文學的理由
3.重質輕文
第四節棄絕
壹反文學的道德經
1.棄絕文學的理由
2.棄絕文學的困境
貳莊子語言思想對後世文學觀念的影響
1.莊子的語言思想
2.莊子思考方式的影響
第四章兩漢文類的發展
第一節韻文
壹樂府詩
1.音樂機構與樂府詩的作用
2.樂府詩的特性
3.樂府詩和五言詩的關係
貳賦
1.荀卿「賦篇」的篇名問題
2.辭賦四變
參韻文的應用
1.頌
2.贊
3.銘
4.箴
5.誄
6.碑
7.哀
8.弔
9.祝(盟附)
10.封禪
第二節散文
壹敘事與論說
貳散文的應用
1.制詔
2.奏議
3.書記
第五章經學餘影
第一節背景
壹漢人的文學概念
貳漢代學者的思想方向
第二節教化
壹詩序的詩論
貳教化說的困難及其轉變
第三節諷諭、道志與頌德
壹賦家與帝王
貳司馬遷的諷諭說
參向、歆父子的懷疑
肆揚雄道志(桓譚附)
伍班固頌德(王逸附)
第六章異軍突起的王充
第一節論衡的性質與中心問題
第二節王充的文學觀念
壹天文與人文
貳論說的目的與方法
參批評理論與實際批評的差距
第三節影響
結論
附錄:詩序作者及其時代
徵引書目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