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孔恩(T. S. KUHN)對自然科學史的反省,論社會科學,尤其是社會,在理論基礎 上的重建。共分肆大部分:壹、序論篇─近代科學發展的背景。由社會經濟背景、思 想背景與科學內在基礎論起。貳、問題篇,對實證論加以敘述,並進行批判和反省。 參、轉折篇,由孔恩對自然學史的反反省為轉折,即以它來更進一步反省實證科學, 並指向社會科學的重建。由於孔恩的理論包含有自然科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與 歷史學,所以值得我們借鏡。孔恩的「科學廿命的結構」一書主要有兩部分:(一) 常態科學,為典範所支持,進行難題的解決工作,是一累積進步的範疇。(二)科學 革命,即常態科學圓滿後的一個破壞性、突破性的發展,但這個破壞性的發展,卻同 時指向一個新的典範和常態科學。其間他把「人」在科學活動中的重要性和理論的重 要性提出來,肆、結論篇,論社會學研究上所應具備的面目。先批判孔恩,並指向孔 恩之後的「後實證論」的新內涵,且對這「後實證論」再行批判。之後再指向主會學 今後研究上所應關心的面相,包括經驗研究、社會生物學的研究和溝通、批判理論。 想由好的社會科學知識的建構,而指向一個合理的良好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