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現階段台北市實質及社會環境之問題,引起筆者對整個社區建設及發展之心理性 及社會性的研究動機,這些問題歸納起來有: 一、環境的髒亂。 二、色情交易場所介入住宅區內。 三、招牌及鐵窗的泛濫。 四、住宅管理的流於形式。 ......等。 然而並非全部的人都對此類問題視若無睹,在環境意識的覺醒足漸深入人心之同時, 筆者對社區生活中之心理基礎-社區共識之形成,深深覺得有具時代性的意義。因此 提出三項基本假設,并於本文中予以印證之: 一、社區共識之形成,不只是因人之聚集,尚須賴有規劃之環境及活動予以建立及強 化。 二、新社區之規劃,應同時考慮實質環境及社會性規劃,才能使社區之共識更為強化 。 三、社會性規劃及長期性,漸進性的過程,而社區共識之形成及強化,帶給提昇實質 環境品質之正面效果。 從以上之觀點,本文將從理論研究及實證研究兩方面著手,分別於第二、三、四、五 章闡述之。 第二章探討社區形成之意義。首先從社會心理及社會空間之理論,確立社區共識之理 論基礎,進而從生活品質之提昇,社區生活文化之建立來探討社區共識形成之目的, 最後將社區管理奠基於社區共識之心理基礎上。 第三章,就實質環境規劃中,所反映出之社會性及心理性,配合現階段台北市之實例 ,來證實質環境之妥善規劃可提供社區共識形成之基礎。然而實質環境所顯現之社會 及心理性意義,如缺乏正確的引導,將受到阻礙及扭曲,因此本文於第四章,探討社 會性規劃之緣起,內容,實施之組織及方式,來引導本文前述之居民使用實質環境所 彰顯之社會及心理之意義。 第五章乃以目前私人開發公司正從事社區之社會規劃的大台北華城社區為個案,依上 述二章所探討之內容,予以印證討論。 并得一結論-社會性規劃配合實質規劃之進行,從事長期性的工作及努力,在此過程 中逐漸形成所謂之〞社區共同意識〞。 第六章乃本文之結論,最重要的是,社區共同意識之形成須靠立法者、投資者,及居 住者共同參與貢獻其力量,才能獲得效果。 本文之最終目的,乃能為未來之生活,找尋一般自助之草根運動的力量,旨在提昇生 活品質上,形成潮流,以彌補法令管制之缺失,并希望獲得積極之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