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山區在陡峻的地形起伏、破脆的地質組成和構造以及「豪雨型」降雨的環境條 件下,侵蝕作用盛行。山區築路多屬單斜坡開挖,因前述地形和地質現狀影響,挖填 不平衡而且不容易達成加速侵蝕現象,驗諸新中橫水里支線和社至塔塔加段,可以獲 得證實;同時發現挖方邊坡的崩山現象以落石、岩屑滑落和岩屑崩瀉為主,地質構造 破碎帶和崩簀層尤為嚴重。填方邊坡則以弧型地滑和土石流為主,棄方量愈少,處理 過程愈依原則執行,崩山規模和頻率愈輕微。崩山規模和頻率隨工程完工時間增長而 減弱,通常五年內邊坡即回復穩定,但破碎帶依然發生崩山現象。崩山現象的規模和 頻率雖然受自然環境條件影響,但道路的設計標準和施工方法卻是崩山現象嚴重程度 的控制主因,因此施工前工程環境調查、評估工作若能確實執行,必有助於道路選線 以及減輕崩山災害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