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14: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翠蓮
研究生(外文):CHEN, CUI-LIAN
論文名稱:日據時期台灣文化協會之研究--抗日陣營的結成與瓦解
指導教授:曹永和曹永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AO, YONG-H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87
畢業學年度:75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日據時期台灣台灣文化協會抗日陣營非武裝抗日時期
外文關鍵詞:TAIWA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9
  • 點閱點閱:145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一般將日本統治台灣50年間,台人所從事的反抗運動以1915年西來庵事件為界,分為
「日據前期的武裝抗日」與「日據後期的非武裝抗日」,兩大時期。在非武裝抗日時
期,1921年10月創立的「台灣文化協會」尤其被認為是此時期「半自動、半他動的反
官、反政府諸運動之總機關」⑥,在抗日運動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文化協會成
立之初,結合了各路人馬,匯聚成力量強大的反抗陣營;1927年元月文化協會轉向,
從此反抗陣營內相互,傾軋、終無寧日,竟至分裂;最後遭統治官憲全面撲滅。
筆者選擇「台灣文化協會」做為本論文研究的主體,正是基於其在非武裝抗日時期所
佔的重要地位。筆者希望透過對文化協會的成立、活動情形、轉向、轉向後狀況的審
視,重新探索1920年代台灣抗日運動的本質、呈現當時台灣社會大眾的生活狀況、及
造成反抗陣營分裂的可能因素;而尋求一個除了民族主義意涵之外,更近於事實的歷
史動態過程。
資料來源方面,本文除了使用敘述詳盡的統治者的記戴--日本官方文獻、報告書之
外;更著重被統治者--時人的論述、傳記、回憶性文字的搜集;並且當時的報紙、
雜誌也是重要的材料。尤其是張炎憲先生所提供的「連溫卿手稿」--台北市志初稿
、社會志,政治運動篇;更有助於彌補向來所欠缺的文協左派的說法。
本文嘗試以歷史年代流程為橫軸,台灣當時社會經濟環境、台灣與中國、日本的關係
,抗日陣營的內在矛盾、以及統治階段與反抗勢力的對峙互動等焦點為縱切面,建立
起整體的架構;意欲擺脫政治強權對歷史的偏頗解釋,儘可能展現並追求接近事實的
歷史面貌及多面性的動態過程。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