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17: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江宜樺
研究生(外文):JIANG, YI-HUA
論文名稱:政治、行動、與判斷--漢娜·鄂蘭政治思想之研究
指導教授:呂亞力呂亞力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U, YA-L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87
畢業學年度:75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漢娜·鄂蘭政治思想行動理論判斷能力
外文關鍵詞:HANNAH-ARENDT1906--1975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38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1975 )是二十世紀傑出的政治思想家之一,本
文要研究她如何以「對世界的愛」,而建立起一種肯定政治自主性與行動意義的「新
政治學」。
「緒論」中介紹鄂蘭的生平與主要著作,並且交待本文的研究範圍。
第一章「現象世界與政治的關懷」,討論鄂蘭政治思想的形成背景與她對傳統政治晢
學的批評。鄂蘭認為當代社會最大的危機是「世界疏離」,就是說,在科技盲目發展
與笛卡兒懷疑哲學的衝擊下,人類已經失去了對現象世界的肯定,並且不再能體會行
動參與的價值。她認為傳統政治哲學不但不能指引救贖之道,而且還是這個危機的根
源,因此我們必須徹底地檢討西方傳統哲學。
第二章是「政治學主題--『行動』及其相關範疇」,在這一章,我們要介紹鄂蘭
的「行動理論」。首先是行動理論的基礎,包括「人類條件」、「活動的生命」、以
及「公、私領域的劃分」。其次是對「行動」概念的解析,並且附帶討論她對「自由
」與「權力」的界定。然後我們要由鄂蘭對美國、法國革命之比較,而檢討她所提出
的革命精神與協議制度的主張。
第三章「從活動的生命到心靈的生命」,一方面我們要看鄂蘭在經過「艾契曼大審」
之後,如何反省思考與罪惡之間的關聯;另方面則要介紹她對康德政治哲學的詮譯。
在她晚年的作品中,「判斷能力」似乎取代了早年她所賦予「行動」的地位。這層思
想上的轉折,固然無損於她「美學式政治思想」的本質,但是頗有值得玩味的深義。
第四章「鄂蘭政治思想的檢討」,在這一章的討論,我們要先澄清學術界對鄂蘭思
想的幾個誤解,然後再列舉其政治思想的原創性與限制所在。筆者認為「行動美學」
是鄂蘭最具啟發性的貢獻,但同時也帶來她思想體系上最大的危機。
最後是「結論」。我們不敢斷言鄂蘭的政治思想必定可以留傳後世,但是她為政治學
所開闢的思考方向--尤其是「行動與判斷」,「政治與道德」等問題--,卻值得
我們繼續研究深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