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世界各主要工業國家於一九七三年實施浮動匯率制度後,面對此匯率不確定性的 環境下,計多學者即主張開發中國家應採行釘住通貨籃的匯率制度,而其中Lipschtz 和Sundararajan(1980)認為金融及資本市場不發達的開發中國家,可採其提出 的“最適權數”的訂住通貨籃政策,其基本論點為--在使實質有效匯率穩定的前提 下,如釘住其模式所導出的權數,將比釘住實質有效匯率指數的權數可掌握較多相對 價格的訊息。而國內學者滑明曙、林柏生(一九八四)曾採用一九八0至一九八三的 資料,考慮6項經濟特質,利用鑑別析的方法歸納出,以當時的經濟特質而言,台灣 可採行釘住通貨籃的匯率制度。 基於上述觀點,故本文採用民國67年7月至74年12月間的資料,對Lipschitz 和Sundararajan(1980)的模式進行驗證,結果顯示,由民國67年7月至70 年9月得出的權數運用於民國70年10月至72年12月這一期間時,釘住“最適 ”權數確可較釘住實質有效匯率指的權數掌握更多相對價格變化訊息,而使相關期間 的實質有效匯率較為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