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土壤性質對大豆根系與莖葉部形態及生育之影響。分別算不 同土壤質地,pH值、水份狀態及實際稻田整地與覆蓋之栽培措施進行研討。本研究包 含盆栽與田間之試驗。茲將所獲之試驗結果摘要如下: 1不同土壤質地,根系之形態發育有明顯之差別。於地質粘壤土(C ),根系較多且 多屬支根,根瘤較壤土(L)與壤質砂土(S)數量少且個體小;壤土質地(L )之根系 有較粗硬之感,根瘤數較C,S質地為多且較大粒,平均分佈於各層;壤質砂土(S ) 之根系粗硬且支根少,根瘤大量且數量少,呈零星分佈。對地上部而言,地質粘壤土 與壤土之差異不顯著,而與壤質砂土則有明顯之差異。其中壤質砂土之植株生育及產 量均較其他兩種質地差。綜合根系與莖葉部反應之試驗結果,以壤土質地較有利於大 豆植株之正常生長與發育。 2不同土壤酸鹼度試驗係採用屏東縣萬巒鄉強酸性土(pH4.2),以石灰石粉,硫 磺粉調整土壤之pH值。計調整為pH3.1,5.9,7.4及8.0五種。其結果顯 示pH3.1處理之大豆植株於定植後25天因土壤pH值太低而枯死,pH4.2則有早 熟現象。地上葉片黃化落葉及根部褐變老化之現象較其他處理早。pH5.9者地上部 之乾物重,葉面積與地下部根重,根體積呈顯著良好。pH7.4及8.0處理之葉片 呈深濃綠色,腋芽分支呈欉生狀,植株不易生長、延遲成熟,根部較遲老化。最後產 量以pH5.9為最高,次依序為pH7.4、8.0及4.2。由上述結果確證大豆生 長最適土壤之pH值為5.9,有利於地上部莖葉與地下部根正常之生長與教育。pH值 太低或過高均不適宜大豆生長。 3大豆於始花期(R )施予缺水處理後,對根系之影響主要為根瘤固氮活性呈極顯 著降低,根鮮重與根體積亦有明顯降低;對地上部莖葉主要影響之性狀為葉片伸長速 率,葉鮮重及葉片相對水分含量(R.W.C.)均呈顯著降低。而在種子形成期(R ) 受缺水影響之主要性狀類似於始花期,惟影響(下降)程度較始花期為小。但最後R 處理之減產程度卻較R 為大。各減產68及24%。所以種子形成期遭受缺水導致 減產至鉅。大豆缺水反應最明顯之性狀為葉片伸長受抑制,另一明顯之現象為遭受缺 水傷害後之植株,其成熟期常會延遲。 4稻田土壤整地與覆蓋栽培大豆時,整地與覆蓋對土壤溫度有明顯之影響。以其地表 於14時觀測之結果比較之,在較高溫下(平均氣溫28℃),整地時無覆蓋區較覆 蓋區提高了3.82℃,不整地時無覆蓋區提高0.58℃;而整地與否之影響,在 覆蓋與不覆蓋之條件下不同,無覆蓋時,整地區高於不整區1.52℃,覆蓋時不整 地區高於整地區1.35℃,在較低溫下(平均氣溫19.1℃),整地時覆蓋區較 無覆蓋區提高0.71℃,覆蓋下不整地區較整地區提高0.17℃,至於土壤水分 ,不整地區較整地區含量較高(以15公分土壤深於14時測定,土壤之水分張力整 地區為0.74bars,而不整地區為0.50bars )。 覆蓋處理間差異較小,整地 時覆蓋區土壤水分稍高於無覆蓋區,而不整地者,覆蓋區稍低於無覆蓋區。 大豆根系以挖取方式形能,整地與不整地間植株之形態迴異。整地區之根細長且支根 多,而不整地區根系呈彎由且粗硬為其特徵,其生長呈現相當阻礙之感,此乃因根系 受土壤不同之機械阻力所致。至其剖面分析,表土下20公分根系密度高,有86% 之根系分佈於此層。至於根系垂直生長方面,不整地區穿透時期及數量比整地區有較 早及稍多之趨勢。據本試驗(稻田土壤下,剖面地質地質壤土)大豆根系可穿入深層 達100公分以上。 處理間之產量,以整地覆蓋為提高,整地優於不整地,覆蓋優於不覆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