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父親信任的叔父,於「先生」的父母相繼過世之後騙取「先生」家的財產。痛恨 叔父卑鄙行為的「先生」,在與好友「K 」及「小組」的三角關係中,卻採取了與叔 父相同的狡猾行徑。這些事說明了人心是如何地受環境和條件的影響。 人心受外在環境影響的情形也解釋了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在代與代之間可能有思 想上、觀念上的差距,在一般人之間則存在著一種疏離感。「先生」與「我」,「我 」的父母與「我」屬於前一種類型,而「先生」「K 」和「小姐」則可歸於後一類。 吾人由作品之中,可以隱約窺見作者漱石與家庭及年輕一代間的關係。作品中主人翁 過著孤獨空冷的生活,最後選自殺一途,然而這並不是作者所提供的解決問題之道。 在於作者的生活本身,即是不管生命是多麼地孤寂,仍是要勇敢地活下去,把「生」 發揮到極致。 作品中的人物,尤其是「K 」與「先生」,忍受著極大的孤寂感,這孤寂感的產生不 僅是來自和他人之間的隔閡,自我本位也是重要的原因。那麼我們要如何徹底除去這 種疏離的感覺呢﹖ 漱石於晚年時提倡「則天去私」,要人人去私慾,效法自然。這正是他超越孤寂感的 不二法門。中國的古典:《禮記中庸篇》第二十章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 道也。」而《孟子離婁上篇》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由此推知 「誠之」即「思誠」也。「誠」是誠實無偽,「思誠」則持身以誠而無私慾。如此一 來,我們可以知道漱石「則天去私」的精神,與中國古典中所謂的「思誠」的精神是 一線相承的。 在物質文明,唯利是圖的現代社會裡,我們所最需要的便是這種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