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8e11:74e4:2207:41a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16: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葉又碧
研究生(外文):TEM YOU-BI
論文名稱:夏目漱石著「心」序論
指導教授:陳蔡煉昌
指導教授(外文):CHEN-CAI, LIAN-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日本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87
畢業學年度:75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夏目漱石人心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深受父親信任的叔父,於「先生」的父母相繼過世之後騙取「先生」家的財產。痛恨
叔父卑鄙行為的「先生」,在與好友「K 」及「小組」的三角關係中,卻採取了與叔
父相同的狡猾行徑。這些事說明了人心是如何地受環境和條件的影響。
人心受外在環境影響的情形也解釋了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在代與代之間可能有思
想上、觀念上的差距,在一般人之間則存在著一種疏離感。「先生」與「我」,「我
」的父母與「我」屬於前一種類型,而「先生」「K 」和「小姐」則可歸於後一類。
吾人由作品之中,可以隱約窺見作者漱石與家庭及年輕一代間的關係。作品中主人翁
過著孤獨空冷的生活,最後選自殺一途,然而這並不是作者所提供的解決問題之道。
在於作者的生活本身,即是不管生命是多麼地孤寂,仍是要勇敢地活下去,把「生」
發揮到極致。
作品中的人物,尤其是「K 」與「先生」,忍受著極大的孤寂感,這孤寂感的產生不
僅是來自和他人之間的隔閡,自我本位也是重要的原因。那麼我們要如何徹底除去這
種疏離的感覺呢﹖
漱石於晚年時提倡「則天去私」,要人人去私慾,效法自然。這正是他超越孤寂感的
不二法門。中國的古典:《禮記中庸篇》第二十章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
道也。」而《孟子離婁上篇》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由此推知
「誠之」即「思誠」也。「誠」是誠實無偽,「思誠」則持身以誠而無私慾。如此一
來,我們可以知道漱石「則天去私」的精神,與中國古典中所謂的「思誠」的精神是
一線相承的。
在物質文明,唯利是圖的現代社會裡,我們所最需要的便是這種精神。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