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在「東亞事變」之後,遭受西方海權與陸權剪刀式的夾攻--分別來自東 南與西北,國家安全面臨嚴重挑戰。西元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國人,面對此種不利外 在的情勢,更因內在國力之不足,遂陷入應先解決海防還是塞防問題的困擾,於是產 生激型的爭論。 就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到光緒七年(一八八一)之間,海、塞防爭論的內容觀察 可以發現,這是兩派對救中國保持不同方策的政治家,正在從各種角度探討國家所面 臨的危機;另一方面,這也是當時中國知識份子覺醒海權與陸權威脅時,所提出的種 種不同反應模式。基本上,辯論雙方的主張皆可說是一個防止帝國主義威脅的藍圖, 其所涉及的範圍,是屬於現代所謂「國家戰略」的階層,所以它無異也是一種國家戰 略構想之爭,乃是中國近代戰略思想發展的歷史經驗,可供吾人作戰略研究的參考。 海防與塞防之爭的目的,事實上等於在是在供清廷作國家戰略的選擇,而其結果除多 少影響中國日後旳國防與外交取向外,最重要的是,它影響了中國發展成為海權國或 陸權國地位之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