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深化的貨幣社會裡,日常生活中任何一件事物的運作幾乎都無法與貨幣的使用脫 離關係。從經濟分析的角度來看,貨幣的重要性在於其提供整個社會上所需要的貨幣 性勞務。又由於各項貨幣性資產所提供的貨幣性勞務強弱不一,因此定義貨幣時,我 們必需以加權的概念加以處理。 本文研究的目的有二:(一)回顧整個加權貨幣理論的發展歷史。自加權理論萌芽初 期的思想至現存的相關文獻,作全盤性的整理與批判;(二)嘗試定義台灣地區民國 50∼60及61∼75年兩個經濟發展階段內最適的貨幣定義。 在文獻整理方面,本文蒐集了1950∼1980年間貨幣經濟專家關於貨幣加權理 論所作的貢獻。由各種加權理論比較的結果,我們將首先以代替彈法選擇兩段期間內 之最適貨幣定義組成分子,再以Barnett 應用加以總理論及指數理論所獲得之加權貨 幣總計數,與傳統F-M 、簡單和貨幣計數作實證上的比較分析。 根據實證的結果,本文認為: 一、民國50∼75年實證研究期間,郵匯局存簿儲金皆為通貨加支票存款的互補性 貨幣資產,故不適合作為貨幣定義的組成分子。 二、民國50∼60年、61∼75年兩段研究期間內,台灣地區合宜的貨幣定義分 別為以指數理論計算之DIVISIA MIA 、MIB 加權貨幣總計數。 三、台灣地區貨幣定義精確實隨著經濟發展的過程而有所變化,因此貨幣當局極須建 立一套適時調整的貨幣定義與加權貨幣量,藉以提供國內合理的貨幣指標,並進一步 促進貨幣政策施行的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