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試圖為中國人對文化問題的省思,提供一參考架構。作者認為文化課題的重點, 不應沉溺於對過往文化傳統的驚嘆和自戀中,而應注目於現實生活的可塑,以及未來 文化創新的可能上。從文化創新的思考點上,始能真正肯定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 本文基於兩點考慮而選擇法蘭克福學派為研究對象,(一)它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支 派,(二)它所批判的社會形態,筆者認為對台灣社會的西化發展趨勢,在某些方向 ,值得作為借鏡。而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影響甚鉅,若一味避免接觸,恐難真切地思考 中國命運問題。 由於作者集中注意於「文化工業」此一資本主義文化現象的反省,故此在文獻方面, 主要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諾二氏所著之《啟蒙的辯證》一書為主,旁及二氏其他著作, 如霍氏《工具理性批判》、《批判理論》、以及阿氏《美學理論》、《三稜鏡》、《 否定辯證法》...等書。 研究方法以理論分析為主,即對霍克海默和阿多諾二氏之著書進行文件解讀、重構, 門或涉及對台灣社會中某些文化問題的辯析、印證。 本文內容即以「文化工業」為主題而展開一連串相關的釐辨探討。諸如藝術、理論. ..等。 本文第一章概述批判理論的特徵及其對文化問題的關注。第二章綜論現代社會中文化 問題的面貌,亦即文化的工業化、商品化。第三、四章分論文化範疇中二個部分,即 藝術和理論(文化批判理論)。它們在文化工業行列中的命運。第五章則指出他們進 行批判研究的關懷和意旨所在。 本文的研究試圖為文化課題的思考,指出一條避免僵化意識型態的控制之路,俾能為 文化的創新,開放社會的實現,解開思想上的迷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