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於經濟的成長,國民平均所得的大幅提昇,國民較能關懷己身健康,以及 醫療科技的猛進,導致死亡率的快速下降,促使台灣人口迅速老化。就整體而言,這 些老年人口生活上的需求與醫療費用將成為整個社會的負擔。對老人而言,壽終正寢 原為人生完滿的休止符。然常見的是,老人輾轉病榻,致使家人亦陷入困境。究其癥 結不外是生病期間經濟上與照顧人力上兩項負擔。而台灣醫療保險未顧及六十五歲以 上一般老人,方使這群人口一旦罹病,除盼望孝子賢孫外,就得面對貧病交迫的困境 ,而無法老有所終。 據七十五年台灣地區人口統計指出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為一百零三萬一千人。細推這百 萬餘人中,除了四萬八千人有公保、一萬八千人有勞保、二萬人有農保、七萬五千人 有軍人眷屬及榮民就醫優待、一萬多人擁有醫療給付的人壽保險,其他無任何就醫優 待及保險者高達八十五萬三千人,占老人總人口數的82.73%。雖然自民國六十 九年政府制頒了老人福利法,但並未明文規定由地方政府那個單位負責編列預算,致 發生衛生單位與社政單位互踢皮球情形,而公私立醫院願完全配合者亦寥寥無幾,致 就醫老人迭有怨言。由於政府缺乏專門性的老人醫療保險,仗辛苦一生的老人,臨老 還須為籌措醫療費用憂慮實有違吾國敬老尊賢的傳統倫理道德。 人口老化乃一世界性趨勢,台灣目前雖未達老化國家的標準,然據經建會推測,公元 二千年台灣亦將邁入老化國家之林。Kohl指出大多數國家,醫療與老年給付占了所有 社會性支出2/3以上。再加上隨著福利水準的提昇,所擴大的受益範圍,增加受益 金額及放寬受益資格等政策性決定,都將影響社會支出的比例。由美國的經驗得知, 一項福利一旦提出,就難收回,且政府過多的承諾,將陷自己於無法兌現的壓力之中 ,因此在設計政策方案時,是否考慮建立「付費享受原則」取代「人人有獎」(Fai- r shares forall )的作法,不使社會福利成為政府無以承擔之包袱。為因應公元二 年台灣可能出現的「老年震盪」,本文是針對老年人口的特性,提出對老人醫療保險 的設計,試圖使福利政策由殘補概念的救濟事業,進而為制度化概念的人群服務政策 。 在章節的安排分別是: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緣起,目的與範圍,概念界定,以及研究方法與架構 ; 第二章為社會變遷與老人醫療問題,說明目前人口結構與老人健康與經濟狀況及先進 國家醫療照護制度,並檢討我國現行老人醫療政策; 第三章為執行順服理論與醫療服務政策,介紹老人醫療保險攻策之立論及醫療保險政 策部分負擔之立論: 第四章為美國老人醫療保險政策,檢討美國醫療保險政策實施後的利弊,以為他山之 石; 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提出本人對老人醫療保健政策之看法,以供未來老人醫療保險 攻策之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