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係針對四氫(CH)單佈性煙霧質在不同濃度下,火焰傳遞 速率與油滴直徑的關係做探討,並進行對各種油滴直徑的火焰結構與顏色之定性觀察 。 1955年Burgoyne和Cohen 採用La Mer單佈性油霧產性器改良型產生直徑7-55 μm的四氫噴霧,由於是在混合室加入空氣來調節混合油氣的流量以產生固定火焰 ,所以混合油氣的濃度無法固定,以致無法得到在固定濃度下火焰傳遞速率與油滴直 徑的關係。到了1969年L.E.Fuller產生平面燃燒波,由於他的發現,使得我們在 計算火焰傳遞速率時因火焰表面積所造成的誤差可減至最少。1975年Po-lymerop oulos 和Dos 使用噴嘴系統產生經碎化而單佈性不佳的煤油,他們發現油滴不是愈小 ,燃燒速度也就愈大而是有極限直徑存在的。本實驗利用La Mer改良型單佈性油霧產 生器產生平均直徑7-54μm的四氫噴霧經雷射光照射確定為單佈性甚坐之噴霧 後再將噴霧噴入一直立的燃燒管中,由然燒管底部開始點火,並使其產生平面燃燒波 ,同時使用直接攝影的方式予以攝影,再經由100吋大螢幕放出,以觀測噴霧燃燒 時的各項性質。本論文總共進行了三組濃度(分別是0.85,0.73,0.61 )量測,由這些數據,可看出火焰傳遞速率與油滴直徑的關係圖是分成三部分,第一 部分為油滴直徑在18μm以下時,火焰傳遞速率隨著油滴直徑之增大而增大;第二 部分為油滴直徑在18μm至25μm間時,火焰傳遞速率隨油滴直徑之增大而增小 ;第三部分為油滴直徑在25μm至54μm時,火焰傳遞速率也隨油滴直徑之增大 而減小,但減小的速率遠低於前者,所以火焰傳遞速率在某一噴霧油滴直徑時必最大 ,這也就是所謂極限直徑,它的值約在16∼18μm時‧另外由火焰燃燒時的結構 變化與火焰形狀,明亮程度,我們也可看出這三部分間的差異,而第二部分可說是第 一部分與第三部分間的過渡區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