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1 19: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天山
研究生(外文):LIU, TIAN-SHAN
論文名稱:噴霧燃燒過渡區之研究
指導教授:陳君傑陳君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JUN-JI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動力機械研究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機械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88
畢業學年度:7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
中文關鍵詞:噴霧燃燒過渡區四氫荼火焰傳遞速率油滴直徑單佈性煙霧
外文關鍵詞:BURNC10H12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係針對四氫(CH)單佈性煙霧質在不同濃度下,火焰傳遞
速率與油滴直徑的關係做探討,並進行對各種油滴直徑的火焰結構與顏色之定性觀察

1955年Burgoyne和Cohen 採用La Mer單佈性油霧產性器改良型產生直徑7-55
μm的四氫噴霧,由於是在混合室加入空氣來調節混合油氣的流量以產生固定火焰
,所以混合油氣的濃度無法固定,以致無法得到在固定濃度下火焰傳遞速率與油滴直
徑的關係。到了1969年L.E.Fuller產生平面燃燒波,由於他的發現,使得我們在
計算火焰傳遞速率時因火焰表面積所造成的誤差可減至最少。1975年Po-lymerop
oulos 和Dos 使用噴嘴系統產生經碎化而單佈性不佳的煤油,他們發現油滴不是愈小
,燃燒速度也就愈大而是有極限直徑存在的。本實驗利用La Mer改良型單佈性油霧產
生器產生平均直徑7-54μm的四氫噴霧經雷射光照射確定為單佈性甚坐之噴霧
後再將噴霧噴入一直立的燃燒管中,由然燒管底部開始點火,並使其產生平面燃燒波
,同時使用直接攝影的方式予以攝影,再經由100吋大螢幕放出,以觀測噴霧燃燒
時的各項性質。本論文總共進行了三組濃度(分別是0.85,0.73,0.61
)量測,由這些數據,可看出火焰傳遞速率與油滴直徑的關係圖是分成三部分,第一
部分為油滴直徑在18μm以下時,火焰傳遞速率隨著油滴直徑之增大而增大;第二
部分為油滴直徑在18μm至25μm間時,火焰傳遞速率隨油滴直徑之增大而增小
;第三部分為油滴直徑在25μm至54μm時,火焰傳遞速率也隨油滴直徑之增大
而減小,但減小的速率遠低於前者,所以火焰傳遞速率在某一噴霧油滴直徑時必最大
,這也就是所謂極限直徑,它的值約在16∼18μm時‧另外由火焰燃燒時的結構
變化與火焰形狀,明亮程度,我們也可看出這三部分間的差異,而第二部分可說是第
一部分與第三部分間的過渡區域。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