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115.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3 08: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戴寶村
研究生(外文):DAI, BAO-CUN
論文名稱:近代臺灣港口市鎮之發展:清末至日據時期
指導教授:林明德林明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MING-D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88
畢業學年度:7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30
中文關鍵詞:台灣港口市鎮清代日據時期
外文關鍵詞:TAIWANPORTTOWNGING-DYNASTYOCCUPIED-JAPA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2
  • 點閱點閱:42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本文主旨在探討清末至日據時期台灣港口市鎮體系由分散而集中的發展過程。移民開
發的歷史背景與狹長的海島地形,促成港口市鎮的發展,散佈西海岸的港口是各個地
理區域的出入門戶,具有對中國大陸、台灣沿岸與內陸、市鎮本身等不同層序的交通
、貿易機能、港口市鎮亦有助於相對應鄰近之行政中心市鎮的發展。
一八六0年代,台灣開港通商,南部的安平、打狗和北部的淡水、雞籠成為通商口岸
,台灣從而納入世界經濟體系,改變原先與大陸為主的貿易形態,糖、茶、樟腦貿易
蓬勃發展,港口市鎮重心移向通商口岸,台灣的經貿重心亦漸北移。原有的舊港口有
的藉轉運機能而維持某種程度的繁榮,但大多漸沒落相對地,基隆、打狗則漸受重視

台灣西海岸的港口市鎮大多仰賴陸台間的帆船貿易而繁興,台灣割讓成為日本殖民地
之後,對大陸採取隔離政策,雖為順應貿易舊慣而設置「特別輸出入港」專供陸台貿
易之用;但大多數港口受地理條件影響而漸淤廢,日中又興建縱貫鐵路和基隆、打狗
兩港,日台貿易取代原先的陸台貿易,內、外在因素交相運作,加速舊港口的沒落。
日本為使台灣融入其殖民帝國體系,特別重視台灣對內、對外的交通建設,基隆、打
狗兩港分處南北,港灣條件較佳,分別在1899及1908年開始建港,兩港分別
在1903、1907年取代淡水、安平貿港地位,一九二0年代兩港的貿易額已占
全島的90%以上,呈現獨占性格。基隆為最大貿易港,是一入口型的港口,高雄則
是出口型港口,而且有漸發展為工業港的趨勢、港埠建設促進經貿發展,人口亦增加
,都市化加速,基隆、高雄兩港口在1924年改制為市,可視為都市化發展的指標

概言之,台灣港口市鎮的發展歷經傳統時期、開港通商時期、殖民地時期等不同的時
間脈絡,在空間體系上則由分散而至集中於南北,開港通商是醞釀轉變期,日本的殖
民體制建設則是關鍵所在,港口市鎮集中南北的發展,對日後台灣都市南北雙峰式發
展亦具有極深遠的影響。
封面
第一章緒言
第二章早期港口市鎮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早期市鎮發展的特色
第二節港口市鎮形成與發展的背景
第三節港口市銀的分布興機能體系
第四節港口市鎮興行政市鎮的對應關係
第三靖開港通商後的港口市鎮
第一節通商港口的開放
第二節通商口岸市鎮的發展及其變遷
第三節通商口岸與非通商港口的關係
第四章日據時期舊港口的變遷
第一節 日據之前大陸台灣間帆船貿易
第二節 台灣割讓與特別輸出入港設置
第三節 舊港口的沒落與轉型
第五章基隆的港市發展
第一節地理環境興壢史背景
第二節殖民地體制下之港阜建設
第三節港市都市化發展
第六章高雄的港市發展
第一節地理環境與歷史背景
第二節殖民地體制下之港埠建設
第三節港市都市化發展
第七強結論
參考書目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