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釋放是將肥料、農藥,醫藥及其他物質用適當基體材料包覆、吸附、或鍵鏈,以 備配合需要做適量釋放。控制釋放肥料(或稱緩效性肥料)的目的在於應農作物之生 長所需,有效地於適當的時間釋放適當量的肥料,同時可以避免在貯存或輸送過程中 產生分解或引起不必要的支效應(side effect)。 理想的緩效性肥料須具有若干條件(江,1981;江和楊,1981):(1)需 能減少肥料因淋溶與表面逕流所造成的損失,(2)需能減少因局部聚積高濃度的肥 料或大量施肥料所造成的種子與幼苗的肥傷及葉面灼傷,(3)其肥效及養分供給速 度應符合農作物的生長要求,(4)若多量施用亦不致發生肥害及吸收過多之害,( 5)施用方便,施用次數氐,(6)不傷土壤,(7)價格低廉等。 為了符合上述條件,基體的選擇就顯得特別重要。早期使用的控制釋放基體有聚乙幣 、矽橡腸等,它們是有效的基體,但是有一共同缺點,即基體本身不是生物所能分解 的(biodegradable), 因此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理想的基體須具有下列幾個條件( Kydonieus,1980) :(1)和環境及生理活化成份(biologically active i- ngredinet) 相容,(2)能提供所要的釋放速率,(3)能當做有效起始物質,( 4)價格低廉。 基於這些理由,本研究選擇澱粉、動物膠、及硫酸鈣為基體,來包覆可溶性肥料,如 尿素、及磷酸二氫鉀,藉著基體的擴散阻力,以達緩效的目的。其中以澱粉為基體時 ,又分為澱粉-黃酸鹽,澱粉-氯化鈣和澱粉-硼酸三種方法。三種方法中,前二方 法對所包覆的肥料有選擇性,而澱粉-硼酸法則無選擇性。以動物膠和硫酸鈣為基體 ,對所包覆的肥料亦無選擇性。 成品以原小吸收光譜儀及高壓液相層析儀測其布水中的肥料釋放量,與時間關聯,求 得肥料釋放曲線圖。另又建立模型模擬釋放行為,並與實驗比較,得到相當吻合的結 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