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之目的在探討國小兒童對「比較」應用問題的解題行為。實驗所使用之題目為 簡單加減應用問題,依「未知數性質」分為三種題型:「差異量未知」題(如小明有 5 元,小英有3 元,問小明比小英多幾元?),「被比較量未知」題(如小明有5 元 ,小英比小明多3 元,問小英有幾元?)與「參照量未知」題(如小明有5 元,小明 比小英多3 元,問小英有幾元?)。每一題型又依語意分為「比多」和「比少」兩類 (譬如,在上述「差異量未知」題理,分別問「小明比小英多幾元?」與「小英比小 明少幾元?」兩類)。實驗一發現,國小二、三年級兒童解題最感困難者為「參照量 未知」題,最容易者為「差異量未知」題。實驗一也發現,在「被比較量未知」題裡 ,「比多」比「比少」的問題造成較多的錯誤;在「參照量未知」題裡,「比少」比 「比多」的問題造成較多的錯誤。實驗二發現,以上之錯誤組型是由於兒童使用了兩 種錯誤的解題策略。一種策略為「呆板對應策略」:解「比多」的題目用加法;解「 比少」的題目用減法。另一種策略為「減法」策略:有「比」字描述兩量之間關係的 問題,皆以「減法」運算。第一種策略的使用所造成的錯誤不因年級的增加而改變, 第二種策略的使用則隨年級的增加而減少。實驗三發現,「呆板對應策略」的使用是 由於兒童難以形成問題的表微,只能利用問題的局部線索解題所致,此現象尤其在「 參照量未知」題裡特別顯著。實驗四探討兒童對兩數量關係的理解,再一次驗證兒童 形成問題表徵的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