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115.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5 12: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翁嘉英
研究生(外文):WENG, JIA-YING
論文名稱:國小兒童解數學應用問題的認知歷程
指導教授:鄭昭明鄭昭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ZHENG, ZHAO-M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88
畢業學年度:76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國小兒童認知歷程比較數學問題呆板對應策略
外文關鍵詞:ELEMENTARY-SCHOOL-CHILDRENCOGNITIVE-PROCESSCOMPAREMATHMETICAL-PROBLEN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80
  • 點閱點閱:11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論文之目的在探討國小兒童對「比較」應用問題的解題行為。實驗所使用之題目為
簡單加減應用問題,依「未知數性質」分為三種題型:「差異量未知」題(如小明有
5 元,小英有3 元,問小明比小英多幾元?),「被比較量未知」題(如小明有5 元
,小英比小明多3 元,問小英有幾元?)與「參照量未知」題(如小明有5 元,小明
比小英多3 元,問小英有幾元?)。每一題型又依語意分為「比多」和「比少」兩類
(譬如,在上述「差異量未知」題理,分別問「小明比小英多幾元?」與「小英比小
明少幾元?」兩類)。實驗一發現,國小二、三年級兒童解題最感困難者為「參照量
未知」題,最容易者為「差異量未知」題。實驗一也發現,在「被比較量未知」題裡
,「比多」比「比少」的問題造成較多的錯誤;在「參照量未知」題裡,「比少」比
「比多」的問題造成較多的錯誤。實驗二發現,以上之錯誤組型是由於兒童使用了兩
種錯誤的解題策略。一種策略為「呆板對應策略」:解「比多」的題目用加法;解「
比少」的題目用減法。另一種策略為「減法」策略:有「比」字描述兩量之間關係的
問題,皆以「減法」運算。第一種策略的使用所造成的錯誤不因年級的增加而改變,
第二種策略的使用則隨年級的增加而減少。實驗三發現,「呆板對應策略」的使用是
由於兒童難以形成問題的表微,只能利用問題的局部線索解題所致,此現象尤其在「
參照量未知」題裡特別顯著。實驗四探討兒童對兩數量關係的理解,再一次驗證兒童
形成問題表徵的困難。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