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於剖析美國當代作家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 一九八三年出版的暢銷小 說《亙古之夜》(ANCIENT EVENINGS)一書中《嘉年華》(CARNIVAL)與《對話》( DIALOGUE)的問題。 《亙古之夜》的小說時代背景約於西元前一百年左右古埃及法老王雷舍斯九世朝代。 小說內容不同於一般的歷史小說。一般的歷史小說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前呼後應的角 色刻劃及崇高嚴肅的主題。相反地,梅勒的《亙古之夜》中,什麼大事也沒發生,卻 處處充滿著支離破碎、猥褻、嬉鬧的小故事。小說的主要敘述者,曼尼一世,在法老 王的宴席--《豬的饗宴》上叨叨絮絮地回述他離奇古怪的四個人生。就小說的形式 而言;梅勒的《亙古之夜》可以比美童話《一千零一夜》(THE 1001 NIGHTS) ,哈 伯雷(ANTONIE RABELAIS)的《葛崗篤埃與潘達古埃》(GARGANTUA AND PANTAGRUEL )或是王楨和的《玫瑰,玫瑰,我愛你》。 本文的研究方法係採取俄國思想家米蓋爾‧巴克定(MIKHAIL M.BAKHTIN)的小說理 論。就巴氏所提的《嘉年華》、《對話論》二個主要的理論觀點,探討梅勒小說中語 言的問題。本文指出梅勒作品中富有豐富的《嘉年華》色彩,若能從巴氏所提出的《 嘉年華世界觀》的角度,閱讀及審視梅勒的作品,梅勒的作品中《眾聲喧嘩》、《嬉 笑怒罵》等出軌的脈絡,即暴露無遺,本文同時指出《亙古之夜》中小說的語言,處 處充滿了《對話》;小說人物不僅僅是栩栩如生的《人》,更是活靈活現的《文字》 ,諸如此類《嘉年華化文學》,小說人物比一般《寫實人物》更真實、更自然,因為 小說的語言同時呈現了日常語言中的《對話》。 本文的結論是《開放式》的,換言之,本文主要不在於評估或詮釋梅勒的小說,而是 藉由巴克定小說理論的架構,引發吾人思考的小說作品中種種《對話關係》的問題。 這些《對話關係》涉及交錯複雜的作者、作品、讀者與作品內在、外在世界的互動原 理。如何闡明這種種對話現象,進而模擬出一個《作者-作品-讀者-世界》的《典 範》是發人深省的問題。如同巴克定在《杜斯陀也夫斯基小說中詩學的問題》(PROB EMS OF DOSTOEVSKY'S POETICS) 一書的前言中所說:“我的目只是提出疑問,而不 是解決問題”。謹以此做為本文缺乏定論的藉口。如果因此引發了讀者的種種疑問, 進而產生《對話》即又印證了巴克定的《對話論》理論:所有的《正文》,無論是口 述的,或是文字書寫的,都是《對話式》的,這對話永遠不會終了,也不可能被結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