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研究以衛星遙測NOAA-APT紅外線影像並配合單艘漁船的漁獲地點及尾數資料,來分 析鳥魚汛期內台灣海峽海況的微細構造與其短期的變化、及其與烏魚群分布和良好漁 場形成之關係,並探討以衛星遙測海況之資料用於烏魚汛期漁海況速報發佈的可行性 。 以衛星漁場探查系統(NESDUS-70B)接收美國氣象衛星NOAA-9的APT ,紅外線影像。 於1986-1987、1987-1988兩年度烏魚汛期間以衛星從事海況遙測,並與海富號試驗 船的海況觀測資料比較,發現遙測水溫與衛星通過前後24小時內海水表面溫度實測值 間有良好的相關性(r ≒0.75∼0.90;SE≒0.42∼0.80℃),而且衛星遙測表面水溫 分佈與次表層水溫分佈關係密切。 由衛星紅外線影像中發現,烏魚汛期盛漁期間黑潮支流與由北方來的低溫低鹽冷水會 在澎湖附近形成3∼5℃溫度梯度的鋒面;而在此時期低溫低鹽冷水自台中、台西間貫 入且隨著台灣西部沿岸向南延伸形成冷水舌;而在烏魚漁汛期前、後期沒有強的鋒面 及冷水舌的形成。冷活的形態以及鋒面的強度則受海況及天氣的影響。烏魚喜歡聚集 在鋒面區內;且當鋒面區內等溫線愈密集,溫度梯度愈大,且鋒面區向岸靠近,會使 得烏魚群近岸,且洄游速度減慢並聚集,而作形良好的漁場。 參考文獻: ‧徐崇仁、李燦然1985從衛星紅外線影像研判臺灣海峽冬季之海況動態-兼論其與烏 魚漁場形成的關係。臺灣水產學會12 (2) : 98-122。 ‧童逸修1981臺灣產烏魚之漁業、生態及資源。台大漁業生物試驗所研究報告3 (4) : 38-102。 ‧Fan, K. L. 1982 A study of water masses in Taiwan strait. Acta Oceanogr. Taiwanica 13:140-153. ‧Laurs, R. M. , R. J. Lynn. 1977. Seasonal migration of albacore, Thunnus alalunga, into North American coastal waters. their distribution, relative abundance and association with Transition Zone waters. US 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 Fishery Bulletin 75:795-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