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115.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5 11: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馬淑芳
研究生(外文):MA, SHU-FANG
論文名稱:低溫逆境對耐寒和不耐寒植物之外部形態、內部微細構造和蛋白質合成的比較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mparison of chilling stress on morphological, ultrastructure and protein synthesis in chilling sensitive (mung bean) and chilling insensitive (Pea) Plants
指導教授:陳益明陳益明引用關係林秋榮林秋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YI-MINGLIN, GIU-RO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植物學研究所
學門:生命科學學門
學類:生物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88
畢業學年度:7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9
中文關鍵詞:低溫綠豆碗豆葉綠體蛋白質
外文關鍵詞:LOW-TEMPERATUREVIGNA-RADIATA-LPISUM-SATIVUM-L-CV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9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低溫敏感性植物-綠豆(Vigna radiata.L.)和低溫非敏感性值物-豌豆Pisum sati
vum L.CV. Taichung NO.9 )兩種植物,在28℃光照下生長7-10天後,移到4 ℃光照
下,兩者對低溫造成的傷害程度有明顯的不同。綠豆幼苗經3 小時低溫處理,其草質
莖由於脫水而下垂,24小時後葉片也嚴重脫水而捲曲,且光照下所造成的傷害比黑暗
中更嚴重。2 天的低溫處理已使綠豆幼苗達到永久萎凋,終至死亡。但豌豆幼苗在4
℃低溫處理,不論經歷多久都不會引起脫水而導致死亡,只會引起植株生長遲緩的現
象。
由REM 觀察葉綠體的微細構造,發現綠豆葉綠體在光照下4 ℃,3 小時就開始有澱粉
粒累積,但24小時後累積的澱粉粒遽減,使得類囊膜之間的距離緊縮。在黑暗下,葉
綠體內澱粉粒為變化與光照下相類似,但較不顯著;類囊膜的排列也鬆弛。豌豆的葉
綠體在4 ℃光照下,24小時內澱粉粒的累積雖不像綠豆幼苗那麼顯著,但經長期的低
溫處理,葉綠體會膨脹成橢圓、葉綠餅排列傾斜,類囊膜逐漸鬆弛,尾端形成小囊泡
;甚至崩解。
低溫逆境可誘導植物幼苗葉片或葉綠體內許多新蛋白質的合成,同時也會抑制許多正
常蛋白質的合成。其中有一群19KD蛋白質,卻只在低溫處理過的豌豆或經冷馴化過程
後的綠豆中發現,它是屬於類囊膜系的蛋白質。
4 ℃的低溫,顯然已使值物體內,ACC 轉變成乙烯的步驟受到嚴重的傷害,因此在低
溫下,綠豆和豌豆幼苗的乙烯釋出量都很低,其至移到28℃,2 小時後,其釋出的量
也不會增加。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