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敏感性植物-綠豆(Vigna radiata.L.)和低溫非敏感性值物-豌豆Pisum sati vum L.CV. Taichung NO.9 )兩種植物,在28℃光照下生長7-10天後,移到4 ℃光照 下,兩者對低溫造成的傷害程度有明顯的不同。綠豆幼苗經3 小時低溫處理,其草質 莖由於脫水而下垂,24小時後葉片也嚴重脫水而捲曲,且光照下所造成的傷害比黑暗 中更嚴重。2 天的低溫處理已使綠豆幼苗達到永久萎凋,終至死亡。但豌豆幼苗在4 ℃低溫處理,不論經歷多久都不會引起脫水而導致死亡,只會引起植株生長遲緩的現 象。 由REM 觀察葉綠體的微細構造,發現綠豆葉綠體在光照下4 ℃,3 小時就開始有澱粉 粒累積,但24小時後累積的澱粉粒遽減,使得類囊膜之間的距離緊縮。在黑暗下,葉 綠體內澱粉粒為變化與光照下相類似,但較不顯著;類囊膜的排列也鬆弛。豌豆的葉 綠體在4 ℃光照下,24小時內澱粉粒的累積雖不像綠豆幼苗那麼顯著,但經長期的低 溫處理,葉綠體會膨脹成橢圓、葉綠餅排列傾斜,類囊膜逐漸鬆弛,尾端形成小囊泡 ;甚至崩解。 低溫逆境可誘導植物幼苗葉片或葉綠體內許多新蛋白質的合成,同時也會抑制許多正 常蛋白質的合成。其中有一群19KD蛋白質,卻只在低溫處理過的豌豆或經冷馴化過程 後的綠豆中發現,它是屬於類囊膜系的蛋白質。 4 ℃的低溫,顯然已使值物體內,ACC 轉變成乙烯的步驟受到嚴重的傷害,因此在低 溫下,綠豆和豌豆幼苗的乙烯釋出量都很低,其至移到28℃,2 小時後,其釋出的量 也不會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