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30 02: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饒瑞昌
研究生(外文):RAO, RUI-CHANG
論文名稱:鄉村社區的權力結構與領導體系變遷:以新埤鄉為例
指導教授:劉清榕劉清榕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U, GING-RO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農業推廣研究所
學門:農業科學學門
學類:農業經濟及推廣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88
畢業學年度:7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6
中文關鍵詞:鄉村權力領導體系新箄鄉台灣農會地方派系社會組織
外文關鍵詞:XIN-BEITAIWANLOCAL-FA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8
  • 點閱點閱:22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國內研究臺灣地區的農會,或從制度、組織的觀點,或自經濟層面影響之探討,或就
政治的角度觀察,或以推廣教育的過程分析,在成果上都頗為可觀。而無論是採取何
種角度的研究途徑,大都會提及地方派系(faction )對農會組織的滲透與危害。雖
是如此,但這些研究通常對於農會的派系問題,僅僅是「提到」或「泛論」,所以對
派系的起源、運作及派系與農會互動關係方面的探討,即相對的稍嫌不足。因此,吾
人認為有加以深入研究的必要,本研究即從單純的對農會組織與派系之間互動關係的
探討,擴展為以一個鄉村社區為單位的權力結構研究,於是嘗試以「結構」的觀點,
由派系、籍屬與社會組織等三方面,來探討鄉村社區三個重要制度單位與領導體系之
間的關係。由於描述的是光復以後的領導體系變遷,在時間點上長達四十年之久,故
主要以「歷史回溯法」的方式,訪問當事人以追溯以往的情事。
綜合本研究的分析與討論,獲致以下六點的發現與結論:
一、社區生態環境與人文發展,對於領導體系的建立與變遷,具有很大的影響。
二、社區之中三個主要制度組織其首長人選的產生,固然必須經過選舉才能確定最後
結果,然而在選舉過程中,卻深受派系、政黨與籍屬等三個變項的影響。
三、探討新埤農會虧損原因時,發現農會的虧損雖然主要係來自人為的弊端,然而此
人為的弊端,實則為權力結構不平衡,缺乏相對的制衡監督力量所致。
四、經過因素分析之後,發現派系形成的原因有四,分別是選舉、籍屬、社會組織及
氏族因素。
五、本研究雖未對賄選問題加以探討,但在資料收集過程中,意外發現買票風氣在社
區中非常盛行,而其方式隨時間的演變而有所不同。
六、主制度下的各種選舉競爭,的確能夠給予個人實現理想的機會,至少鼓勵了個人
追求自我的發展,這種制度有助於促進社會結構的活絡。雖然過度的競爭,往往會浪
費無數的精力與財力,演變為衝突與糾紛,帶來社會秩序的擾亂不安,影響地方上的
和諧氣氛。但是,從社會體系平衡理論的角度,社會是不斷朝著演化與發展的方向邁
進的,社會衝突雖然難以避免,但是這僅能視為一種過度的現象,畢竟和諧與穩定的
社會生活,才是為全體社區居民所需要的。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