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組織理論側重環境取向(Environment approach)研究,揭開組織實體與其外在 環境互動關係的論爭。台灣地區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此過程給予台灣地區經濟結構 莫大衝擊,基層農會組織處於如此環境遽變下之體系,其與環境互動關係如何?是為 研究所欲剖析之議題。本研究擬以環境取向之組織研究觀點出發,視農會組織外在環 境為資源概念的指涉,並以變動劇烈的經濟意涵定位此資源概念。 本研究以1978至1985兩時間點,作農會組織功能經歷八年的遷分析,研究對 象之組織數以台北、桃園、台中i南投、嘉義、花 與高雄等七縣116個基層農會 組織與其行政區域為範界之環境資源特性。研究方法以群落分析法(Cluster analys -is )歸類出農會組織的塿境類型,簡單相關分析其類型間變遷前、後期的變化關係 ,而以多元迴歸模型探討環境資源與農會組織的依存互動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農會組織外在環境可區分為高都市化、次都市化、偏遠地區與農業社 會等四類型,各類型環境特徵互異,前二類型結構特徵以非農資源為主,而後二者仍 以農業資源為主,且各環境類型下,組織功能呈現與其功能間一玫性互有差異,此結 果說明了基層農會組織營運與其外在環境關係密切,且受非農資源影響甚巨。 農會組織其外在環境變遷之趨向,皆朝非農資源累積。組織功能變遷則各環境類型下 ,結果並不一致,高都市化區以信用金融功能為主,其他類型則以信用,推廣二功能 為主,而供銷業務,似乎隨變遷歷程,愈不利於農會組織內運作。 環境與農會依存互動關係,可區分為三個部分:一為依賴特徵,二為組織計劃變遷與 三組織適應變遷。結果顯示,基層農會組織依賴特徵與其組織功能變遷之趨向有密切 關係。除偏遠地區外,農會組織依賴之環境資源對象,由既存之農業資源轉向非農資 源。農會組織自身策動之組織計劃變遷,以其信用部門最為顯明,其次為次都市化與 偏遠地區的推廣部門亦有所表現。其適應變遷與組織與環境的依賴特徵有關,以高都 市化地區環境下,其農會組織受環境決定。影響之適應變遷最為顯著,其影響來源為 非農資源結構。因此,基層農會組織與其外在環境依存關係,於各環境類型下呈現不 同情形說明了農會組織研究,區離環境類型的重要性。經歷變遷的過程,農會組織運 作的效果,將更加受其外在環境中非農資源的衝擊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