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5 01: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建山
研究生(外文):CHEN, JIAN-SHAN
論文名稱:碳-氮關係對水稻植株生理與穀粒生長的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Effectsof carbon-nitrogen relation on plant and grain growth of rice (Oryza Sativa L.)
指導教授:謝昱暲
指導教授(外文):XIE, YU-ZHANG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農藝研究所
學門:農業科學學門
學類:一般農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88
畢業學年度:76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水稻穀粒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4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研究碳-氮關係對秧苗期與本田期水稻植株生育表現的影響;秧苗期著重探討
影響W/L(乾物重/株高)與 TNC/TN(非構造性碳水化合物/全氮)比值的因素
,並分析這兩個苗質指標使用在機插秧苗的可行性。本田期探討不同器官全氮與光合
成產物的相關對穗乾物質累積的影響,並深入瞭解各節位光合成能力與光合成產物分
配的差異原因,提供闡釋秈梗稻在第一、二期作產量的限制因素。
採用秈稻台中秈5號與梗稻台南5號兩個品種,按一般機插秧苗慣行培育法,以四個
播種量(50,150,200及250克/箱)處理,分別在第一、二期作田間進
行。秧苗株高、乾物重及TNC 濃度在播種後表現增加趨勢,氮磷鉀顯示減低變化,第
一期作TNC 濃度顯著高於第二期作,全氮在第二期作的減幅大於第一期作。TNC 累積
量在播種後的增高幅度,受自身濃度與乾物重的共同影響,氮磷鉀累積量則受到乾物
重的影響大於濃度。疏播(150克/箱以下)秧苗葉齡大於3.5時,下位葉發生
枯死現象,全氮與TNC 濃度同時顯著減低,建議從追施氮肥或調整水分管理予以改善

秧苗W/L與TNC/TN 兩個比值在播種後表現增高趨勢,前者與乾物重,後者與TNC 濃
度的變化最為相近,並且在第一、二期作悉達顯著正相關。由於期作與播種量間的TN
C 濃度差異均顯著大於全氮濃度,因而影響 TNC/TN比值的因素,可能還包括磷鉀的
作用,而氣溫可能是影響這兩個比值高低的主要原因。
另外採用秈梗稻各六個品種的試驗,顯示第二期作秈稻品種因乾物重較高,致使其TN
C/TN 比值大於第一期作,第一期作梗稻品種則因TNC 濃度與乾物重同時較高,致使
其 TNC/TN比值大於第二期作。再由秧苗在高溫(日夜溫30°/25℃,自然光照
)的生長試驗,亦顯示秈稻品種的 TNC/TN比值多高於梗稻品種,前者的光合成速率
與乾物重大於後者,但全氮與可溶性蛋白質含量的差異不顯著,推測秈稻秧苗在高溫
生長的氮素利用效率高於梗稻。
疏播(150克/箱以下)秧苗的乾物重與TNC 濃度顯著高於密播,因而前者的 TNC
/TN比值顯著大於後者,並且第一期作比第二期作明顯。另由不同播種量所培育的三
類秧苗(成苗、中苗、稚苗),顯示梗稻由移植期苗質推估本田初期植株的生育狀態
比秈稻可行。秧苗W/L與TNC/TN 比值對本田生育初期植株性狀的相關多不顯著,
表示這二個指標並不完全適合於機插秧苗,然 TNC/TN比值在品種、期作及播種量間
的差異均比W/L比值顯著,因而建議選用前者作為機插苗質的指標,可能比後者適
宜。採用秈梗稻各一個品種,在第一、二期作田間繼續進行三年的本田期試驗。秈稻
乾物重與TNC 濃度在全生育期多高於梗稻,這可能是前者每穗顈花數較多的主要原因
。梗稻全氮濃度與累積量則多高於秈稻,表示後者的光合成產物生產效率高於前者,
與秧苗的結論相同。地上部全氮、TNC 及乾物重累積量,在移植後八十天之前,以第
二期作為高,其後則以第二期作為低,由此推論第一期作的產量限制因素是積儲,第
二期作為供源。另外,上述三者累積量的期作間差異大於年度間,與氣候的差異變化
相符,因而營養生長期的氣溫與生殖生長期的日照強度,可能是第二期作千粒重與結
實率較低的主要原因。
葉片與稈部全氮濃度在營養生長期顯著影響器官間與器官內全氮、TNC 及乾物質的累
積,在生殖生長期的影響因素是葉片全氮濃度,稈與穗的TNC 濃度。惟秈稻稈部與葉
片TNC 濃度又分別在上述兩個生育階段表現明顯的影響,後者可能與秈稻累積較多光
合成產物有密切的關連。
仍以本田期相同的水稻品種,進一步探討地上部各節位器官的碳-氮關係。葉片、葉
鞘與莖的全氮濃度,悉以愈上節位愈高;葉片TNC 濃度表現相同的趨勢,但葉鞘與莖
的TNC 濃度則以愈下節位愈,高由莖14C-光合成產物在生殖生長期的分布變化,
亦印證其低下節位在黃熟期明顯增高光合成產物的累積。再者,低下節位葉片全氮濃
度在第二期作生殖生長期的降幅顯著大於第一期作,秈稻又比梗稻明顯,顯示秈稻由
於老化比梗稻迅速,因而減低光合成產物的供給能力。
由本論文探討稻株碳-氮關係所得結果,建議使用播種量調節不同品種與期作秧苗的
W/L與TNC/TN 比值;從提高預存光合成產物增加梗稻的積儲潛力(穎花數);由
減緩秈稻在生殖生長期的老化以提高供源能力。再者,水稻器官間的碳-氮關係甚為
複雜,尚須作進一步的研究,以期再提高兩型水稻在不同期作的適應性與生產力。
目錄
圖目錄
表目錄
摘要
誌謝
第一章 緒言
第二章 前人研究
第三章 碳一氮關係對機插苗質的影響
第一節 氮、磷、鉀與非構造性碳水化合物濃度對苗質的影響
第二節 氮、磷、鉀與非構造性碳水化合物累積對苗質的影響
第三節 秈 稻品種的苗質差異分析
第四節 移植期苗質對本田初期植株生育的影響
第四章 本田期稻株碳-氮變化對生育生理與殼粒生長的影響
第一節 全氮與非構造性碳水化合物的濃度變化及器官相關
第二節 全氮與非構造性碳水化合物的累積變化及哭官相關
第三節 不同節位器官的碳-氮變化與同化作用的差異比較
第五章 綜合討論
英文摘要
引用文獻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