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主要目的在利用香蕉終花期的農藝性狀及收穫時飽滿度建立單株產量的模式; 並以旨為單位建立各旨飽滿度依時間的生長曲線,以估算香蕉提早或延遲一旨左右採 收,其產量可能的差額.另外研究溫度對飽滿度生長的影響,並綜合五年資枓建立飽 滿度依累積溫度的生長曲線,此亦可用以估算收穫時飽滿度. 資料由台灣香蕉研究所提供屏東里港地區71-76年樣本園資料,每年由11月上 旬至翌年4月下旬止,以旬為單位,逢機抽取適逢該旬終花的蕉株10株,調查其農 藝性狀,並追蹤調查各旬飽滿度.分析所使用的變數包括單株產量,終花期的株高, 莖周,果把數,活葉數,及各旬飽滿度.氣象資料由與尾農業氣象站提供. 模式建立時,假設終花期不同其生長勢不同,故不同終花期給予不同的數值稱為終花 期效應.為了評估所建立模式的預測能力,將資料分割成兩部份,前三年資料用作模 式的建立,後兩年資料作預測用.由產量對各自變數作圖發現終花期效應有平方效應 存在,因而加入效應平方項,在探討自變數的共線性問題後決定使用逐步迴歸法及所 有可能法選擇R2和Cp值相近的模式加以討論,選擇模式時,發現產量和終花期效應接 近無一次項的二次函數關係,因此剔除終花期效應直接以效應平方項加入模式.以後 二年的資料作預測,及綜合五年資料分析的結,困吾人建議犧牲少許R2約0.02, 採用下列模式來預估單株產量. Y=-73.6577+0.3262X1+1.7389X2+17.7480X3- 0.0474X4 X1:表示終花期的莖周 X2:表示終花期的果把數 X3:表示收穫時飽滿度 X4:表示終花花期效應平方項 使用多項式迴歸模式配合飽滿度生長曲線,結果顯示11月上旬至2月中旬以一次式 ,2月下旬至4月下旬以二次式配合即可.預測結果,預測均方(PMS )大多在0. 05和0.03之間. 綜合五年資料,發現各蕉株由終花期開始生長到飽滿度達3.2公分的這段期間,各 旨平均溫度扣除13.3℃後,累加剩餘的溫度,其總變異量最小.稱13.3℃為 參考溫度,以此溫度代替基溫,比較用參考溫度以上的累積溫度對飽滿度作模式配合 ,與直接用累積溫度對飽滿度作模式配合,前前R提高12%,顯示其性質較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