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試驗主要目的為探討鐵與不同pH值處理對落花植株生育之影響,並藉電子顯微 鏡觀察缺鐵情形下所誘致葉綠體微細構造的改變.選擇大粒種Virginia型二種(澎湖 2號.千葉半立)及小粒種Spanish 型二種(台南選9號和台南11號)共4品種為 供試品種.本試驗包括水耕栽培與分離根.分離胚培養等方式進行,茲將所獲結果摘 要如下: 一.當水耕液不含鐵時.植株較含鐵處理者為矮,莖葉較輕.莖葉/根比值低,因此 地上部生產量少,使全株生質產量較低;葉綠素總量及葉級素a.b均偏低. 二.經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葉片微細構造,當含鐵時,葉綠體發育良好,葉級餅緊 密平行排列;不含鐵時,葉綠餅減少,層膜鬆散,並發現有澱粉粒的蓄積. 三.鐵/錳莫耳比可視為植物缺鐵與否的一種判斷指標;當含鐵時,落花生植株體內 鐵/錳莫耳比值有較大的趨勢,葉色正常,當不含鐵時,葉色萎黃,體內鐵/錳莫耳 比值則較小. 四.分離根的無菌培養結果顯示,花生的根於缺鐵的環境,生育明顯受抑制,無法生 長,証明鐵為根部生育的重要元素. 五.分離胚培養情形,顯示不含鐵處理明顯地抑制地上部與地下部的生育,葉部於不 含鐵處理或於高pH值處理表現黃化,因此,胚培養法如進一步改善,可供為觀察鐵對 花生生育生理影響程度的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