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於台灣蝦類養殖近年來發展迅速,而不知原因之大量死亡常在繁殖場和養殖場發生 ;病毒性疾病又是蝦病中最重要的病原,故本研究乃針對本省養殖蝦類常感染之草蝦 桿狀病毒(Penaeus monodon-type baculovirus; MBV ),做一連串的研究,旨在對 NBV 有深入瞭解,進而研究防治的可行性。 繁殖場草蝦苗的養殖密度會隨著蝦苗各期變態而逐漸減少,當後期幼生感染MBV 以後 ,其密度會急速減少。MBC 傳染根快,六天之內感染率由10%增加到85%以上;草蝦 變態為後期幼生以前,沒發現有病毒包容體之形成,最早發現有包容體出現,是在變 為後期幼生後第四天起。 本省養殖草蝦受MBV 感染情況已相當普通,不分季節、地區、和蝦體的大小(除了後 期幼生以前之各期),皆很容易發現病毒寄生的樣品。病蝦的檢體常可發現大量的病 毒包容體,並伴隨肝胰腺系統性肉芽腫的發生,其殼外表污穢,常停靠地壁及浮游於 地面。繁殖場的紅尾蝦苗(Penaeus penicillatus)亦發現感染MBV ,然而斑節蝦( P. japonicus)和砂蝦(Metapenaeus ensis )則未發現被感染。 草蝦肝胰細胞除了E 細胞外,其餘F、B、R、M四種不同型態及功能的細胞皆發現會被 MBV 感染,MBV 感染後引起的病理主要的脂蛋白膜的病變,並在細胞核內形成包容體 ,會將細胞脹破,瓦解的胞器及包容體和游離的病毒會流入肝胰線之管腔中,隨糞便 排至體外。 MBV 在肝胰腺細胞內複製,以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可見到病毒基因基質、類似長 管狀的鞘物質和核酸鞘的形成,外套膜的取得及包含體的形成等步驟。草蝦及紅尾蝦 形成MBV 包容體皆為橢圓體至球形,為嗜伊紅性,與Schiff reagent有輕微的紫色反 應,直徑約3-10um,在pH11.5下攪拌2 小時可將包容體部分溶解。 在草蝦及紅尾蝦肝胰腺內發現之桿狀病毒,其型態之測定,並以t-test檢定,發現兩 者之病毒體直徑(58.2nm;47.8nm )、核酸鞘直徑(38.9nm;34.6nm )和病毒長度( 325.9nm;265.2nm )有顯著差異,而核酸鞘長度(250.6nm;259.7nm )和多角體蛋白 顆粒之對角長度(19.9nm;20.8nm )二項無顯著差異。另以CsC1離心,測得MBV 包容 體密度為1.3147∼1.3212g/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