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6 04:2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志鴻
研究生(外文):WANG, ZHI-HONG
論文名稱:光復前三峽街庄的形成與發展--一個淡水河內陸河港聚落的人為環境變遷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ettlement development of San-hsia before 1945:a study on the built environment transformation of a riverside village, Tan-shui river, northern Taiwan
指導教授:林會承林會承引用關係王世慶王世慶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HUI-CHENGWANG, SHI-G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工程)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89
畢業學年度:7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5
中文關鍵詞:台灣淡水河三峽村落
外文關鍵詞:1945TAIWANGING-DYNAS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8
  • 點閱點閱:7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本論文是一篇人為環境的變遷研究,藉由對北部台灣開發起始的淡水河流域之上游河
港聚落之一的三峽之研究,以瞭解在近代台之發展歷程下,一個聚落體的轉化程。此
項研究可視為北部台灣開發史之一研究,而本身即三峽街庄之環境變遷研究。
本研究著重歷史變遷過程之比較研究,嘗試透過對三峽人為環境歷史變遷的分析,探
討以下幾點課題:
(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人為環境如何改變?
(二)環境的變遷與社會、產業、經濟、政治的變遷之間的互動關係如何?
(三)在變遷的過程中,空間的性質出現怎樣的轉化?
本研究透過相關文獻及實地田野調查,經由影響環境改變的事實因子之採溯來解說人
為環境之形成與發展。在時間上,探討清領時期街庄形成以至曰本殖民時期之發展變
遷,本文依環境出現明顯變化之際分為五個階段逐期討論之:
(一)清初墾拓開展的海山地區〔康熙末一乾隆中葉〕
(二)街肆形成後的三角湧〔乾隆末一光緒廿年(1894)〕
(三)日治初期的三角湧街庄(街庄重建與體制調整期〔 明治廿十八年(1895)
〕一 一明治三十七年(1904)〕
(四)曰治中期的三峽街庄(體制運作期〔明治三十八〕(1905)一大正末〕
(五)曰治晚期的三峽街庄(成熟期)〔大正末一昭和廿年(1945)〕
透過本研究之討論,吾人可瞭解三峽初期為漢人移民集居之村落,係安溪移民信仰中
心祖師廟所在之重要莊頭。由於墾拓社會型態的轉變,繼以台灣北部山區自然資源豐
富的物產(菁染料、染布業、樟腦、茶葉等)之集散地掘起為地方中心。復在日本殖
民體制的經營下加速開發山區物產,增加煤炭、林木之出產,益行強化其街庄之建構

在三峽街庄環境的變遷過程中,早期影響環境變遷的因子來自自然生態及漢人移民社
會文化因子,清中葉以後則以產業之經濟因子為主。進入日本殖民時期後,政治因子
成為對環境最具支配力的影響因素,;y態經濟等因素在曰治中期以後對人為環境的影
響力漸失,以大和文化為
社會文化因子配合政治力介入的影響在曰治晚期已然彰顯。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