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於民國六十八年二月成立外匯市場,採釘住美元之機動匯率制,由於臺灣為一出 口導向之小型開放經濟體系,對外貿易依存度高,美國一直為本國最大之貿易伙伴國 ,使得新臺幣對美元匯率之變動對進出口貿易及資金流動產生顯著影響,因此新臺幣 對美元匯率之波動成為朝野所共同關心之主題。本文乃根據匯率決定中之購買力平價 理論、貨幣分析法及資產平衡分析法對新臺幣對美元匯率決定加以探討。 本文所觀察之期間由民國七十年第一季至民國七十七年第三季,資料型態為季資料。 資料取自中華民國臺灣地區金融統計報、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國民經濟動向統計季報及 IMF:IFS。 本文依據購買力平價理論、貨幣分析法及資產平衡分析法分別建立實證模型。估計方 法採普通最小平方法及COCHRANE-ORCUTT 修正-階序列相關以得知新臺幣對美元匯率 決定之原因。 由本文之實證結果和探討,臺灣與美國間之相對物價可以解釋新臺幣對美元匯率水準 ,且符合購買力平價理論。由貨幣分析法知臺灣之貿易收支盈餘對新台幣對美元匯率 有顯著之影響。由於制度及政治因素使得資產平衡分析法無法解釋新臺幣對美元匯率 之水準 在未來,理論之適用性上,由於本國外匯管理制度有漸漸放寬之趨勢,因此資產平衡 分析法之適用性將成為可能。另外,目前我國正積極分散市場,在匯率實證之處理上 可採有效匯率指數,如此更能以基本經濟情勢說明匯率水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