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2 22: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翟永立
研究生(外文):ZHAI, YONG-LI
論文名稱:影響利益團體形成因素之探討--苗栗客運工會罷駛事件之個案研究
指導教授:謝復生謝復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XIE, FU-SH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行政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89
畢業學年度:77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利益團體團體台灣苗栗苗栗客運工會罷工
外文關鍵詞:TAIWA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7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團體」與人類政治生活的關係淵源菲淺。也因此,團體理論在政治學領域中素來備
受青睞。傳統團體理論者咸認為,一旦人們具有共同的利益就必定會組成利益團體,
以增益、維持或保障其利益。然則,另有學者由理性自利的觀點著眼,指出共同利益
固然重要,唯單憑人人均可坐享的共同利益,尚不足以促使人們加入利益團體,除非
另有個別利益的誘因。而由於組作大團體所需提供的個別利益其作本甚距,斷非任何
理性自利之個人所願擔負,是以許多大型利益團體即因乏人肯於付諸行動,致難以形
成。然對此,亦有學者引據企業家之論點,強調事實上有些人因經驗,洞察力過人,
故而願意率先投注大量個別利益,以吸引人們加入利益。以是觀之,企業家才是促使
利益團體形成之關鍵。
本研究之目的即以苗栗客運工會,民國七十七年八月間「集體罷駛行動」為案例,來
剖析促使彼等事件形成之關鍵,究係共同利益、個別利益抑或企業家。所援引之理論
及研究指標大致以DAVID B. TRUMAN 的THE GOVERNMENTAL PROCESS(1958),M.
OLSON 的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1974)與THE RISE AND DECLINE O
F NATIONS(1982) ,以及ROBERT H.SALISBURY的AN EXCHANGE THEORY OF INTE
REST GROUP(1969)與INTEREST GROUP(1975)等文獻為主。並首先以問卷
調查與統計方法,針對由各家理論所歸結出之共同利益、物質性利益、一致性利益、
表示性利益、騷動、互動行為與企業家等因素,逐一進行皮爾遜相關驗證,並輔之以
對數線性模型與複迴歸模型,以期假此探求影響該案例形成之關鍵因素。復以呈現正
相關之一致性利益、表示性利益與企業家等因素為標的,進行訪談。發現企業家結合
工會外部資源,間接提供一致性與表示性等個別利益予工會會員,係苗栗客運工會「
集體罷駛行動」得以形成之關鍵。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