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目的 台灣的經濟發展已是各國矚目的對象。龐大的出口金額中,大部份來 自勞力密集的產業。隨著生活水準提高,企業已不再享有這項勞工成本優勢。再者, 美國政府近年來不斷對台灣施加壓力,要求台幣升值,開放國內市場,降低各項進口 障礙,在內外的壓力下,製造業者乃紛紛計劃轉向投資服務業。一國經濟的根本在於 製造業,如何維押製造業的發展,實為目前的努力重點。本研究選擇化工、電子、機 械三種產業,以廠商的觀點,比較中、美、日、德、韓五國的競爭能力,結果可供業 者提升優勢的參考。 二、參考文獻 本文介紹十一篇國內外有關不同來源地產品印 象的文獻,並選擇其中兩篇較具代表性的著作,做為本研究的主要參考架構。此外, 還包括報導國內經濟狀況的期刊,以及工業行銷與印象理論的學術著作,計十八篇。 三、研究方法 研究母體為化工、電子、機械三種產業,樣本為資本額一千萬元以 上的廠商,以隨機方式抽取之。印象變數的衡量採用語意差別法,每個變數分成七個 級距,資料分析法為統計方法之平均數與平均數之多重檢定。 四、研究內容 包括 供應商的品質、價格、商業關係、交貨水準、服務水準、技術水準、顧客導向等構面 。 五、研究結果 化工、電子、機械三種產業間的整體印象雖有差異,但不是相當 顯著;中、美、日、德、韓五國間的差異卻十分顯著。中、韓兩國與德、日兩國差距 甚大,台灣則略比韓國優越,美國介於中韓與德日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