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的發展大致依循兩個方向,一為朝都市外圍的邊際土地擴展,另一則是追求市中 心區更高強度的發展。近年來,由於都市的人口與經濟活動量的增加,後者所產生的 交通問題愈加嚴重,探其原因往往是因為政府部門或民間團體的各種建設開發行為。 未考量到開發行為對交通運輸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導致土地使用開發的過度集約,造 成交通運輸設施不敷使用,每至假日尖峰時刻,道路擁塞不堪。有鑑於此,本研究嘗 試以短期與地方性尺度的觀點,以本研究所建立的規劃支援系統為工具,合理的規範 土地使用的開發行為。 本研究首先係以試誤法(TRIED AND ERROR) 的方式來測試模式運作的準確性,然後 藉由模式估算的結果配合號誌路口臨界交通流分析法以及國內訂定之行人空間服務水 準的標準,分別求得基地開發前、開發後之號誌交叉口的服務水準、停車供需比以及 行人空間的服務水準,其次再藉由國內外現行的交通運輸系統管理策略中,按技術可 行性、成本高低與實施限制條件等考慮,篩選出適合本研究區且於研究區內尚未實施 者,最後再藉由國內外實施的經驗、臨界交通流分析法以及實地估算。可求得篩選出 之管理策略的實施效益,並以比較法評估基地開發的可行性。 本研究係以台北市太 平洋崇光百貨公司為例,藉由操作本研究所建立的規劃支援系 統,以探討中心商業區之基地開發對鄰近交通運輸系統(道路服務水準、停車空間及 行人空間之服務水準)的衝擊。 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式與評估程序具有以下幾個優點: 1.中心商業區的基地開發對交通運輸的衝擊,除了考慮其所引發的車潮之外,人潮 與停車亦需一併考慮。 2.在探討基地開發對鄰近交通運輸所產生之負效果的同時,需給予開發者一個較大 彈性的開發空間-交通運輸系統管理。 3.建立一套事前規劃的評估過程,並藉由一套操作簡易的電腦規劃支援系統,作為 評估基地開發可行性的工具。 4.本研究除了評估基地開發的可行性之外,尚可計算出研究區內開發的最大潛力。 雖然如此,但本研究仍有一些缺點,說明如下: 1.研究區內穿越性的交通量視為常數,但事實上穿越性的交通量往往會隨著區內的 交通情形而改變。 2.本研究中並未考慮到中心商業區內聚集經濟與基地之規模經濟的問題,以致於影 響到研究結果的準確性。 3.由於時間、人力、物力以及資料的限制,本研究僅以一個案為例,導致本研究之 理論模式缺乏一般性。 本研究經實證研究後,可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1.太平洋崇光百貨公司開發後,所引發的車潮主要集中於忠孝東路與復興南路上, 而人潮仍集中於忠孝東路的北側,尤其是延古街口至復興南路口這一段。 2.太平洋崇光百貨公司開發的評估結果是可行的。 3.太平洋崇光百貨公司開發後,若無新的交通運輸管理策略或重大交通建設配合下 ,研究區內已不容許任何新的開發行為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