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115.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3 09: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清田
研究生(外文):YANG, GING-TIAN
論文名稱:漢代石刻畫像之研究
指導教授:凌嵩郎凌嵩郎引用關係蘇瑩輝蘇瑩輝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SONG-LANGSU, YING-HU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89
畢業學年度:7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4
中文關鍵詞:漢代石刻畫像
外文關鍵詞:HAN-DYNAS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33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論文主要在探討漢代石刻畫像的發展,與藝術表現的特徵及其演變的關係。先依各
地區畫像石的製作方式與表現形式,歸納其類型;再針對有紀年可考的作品,觀察其
風格之變化,而給予分期0全文 分六章:首章,碓立研究方向。次章,探討發展的
原因、狀況與分布情形。第三章,認識其題材與內容。第四章,類分其雕刻技法。第
五章,探討畫像的表現形式。第六章,結論。並以第五章之表現形式,為研究重點。
研究結果發現:石刻畫像的製作,大體源自古代的岩畫與刻石等的製作經驗。到了漢
代,在「厚葬」風氣的誘導,與產業、經濟條件的配合下,蔚為專門而進步的藝術表
現,並具體反映在漢代流行的祠堂、墓室與碑、闕等建築裝飾上。其興起的時間,始
自西漢末年,而盛行於東漢中、晚期。其分布,集中在山東、蘇北、南陽、陝北與四
川等五個地區,其中以山東地區最發達,應是石刻畫像最主要的發源地區。
而石刻畫像的藝術性,具體表現在雕刻方法與畫像形式上。雕刻方面,以陰線刻、凹
平面線刻、減地平面浮雕與淺浮雕為最主要。在畫像表現方面,則形式複雜而多樣化
;無論畫像組織、構圖形式、比例運用、空間處理、造形動勢以及邊框裝飾等方面,
都有明顯的特徵存在。有些顯現於地區性的特色;有些則明見於時期的變化。例如:
早期畫像簡單而平素,散布排列,空間深度小,造形動勢也和緩。中期以後,畫像組
織較嚴密,多群集畫像,並有分層與分格的處理;一字平列的構圖普遍,有重疊法,
空間層次增強,動勢也強烈。晚期則形式規模擴大,多分層而少分格,畫面組織較緊
密;俯視法增多,也有透視法出現,造形動勢更為誇張,邊框裝飾也增強,並新見菱
形紋圖案。
透過本研究,再次肯定了漢代畫像在藝術上的高度成就。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