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族是人口僅次於阿美、泰雅的台灣土著第三大族。原居地在大武山西北一帶,於 十七世紀荷鄭時期之前完成族群的遷移,目前分佈區在屏東與台東兩縣。五年祭是排 灣族每隔五年舉行一次的祖靈祭,祭祀目的是將祖靈自大武山迎回祭拜,並祈求祖靈 帶來豐收、豐獵與平安。目前仍舉行五年祭的排灣族村落有屏東縣來義鄉古樓村,春 日鄉七佳村及台東縣達仁鄉土阪村。本論文是以古樓村為中心,就五年祭祭儀過程與 五年祭祭典音樂兩方面為研究重點。五年祭祭歌共有六首,分別是神歌、刺球前之歌 、送惡靈之歌、英雄之歌、奉獻歌與送祖靈之歌。祭歌在五年祭中佔很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分析歸納出的特點: 1.音域:以完全八度佔多數。 2.音階與調式:有五首祭歌同為中國五聲音階徵調式,一首為羽調式。 3.曲調結構:全是一段體反覆,但不是嚴格反覆,每段反覆加以或多或少的自由變 化。 4.演唱型式:全屬領唱與和腔唱法(單章之領唱與和腔之齊唱)。 有關五年祭祭歌在祭典中的功能是: 1.歌詞內容實為祭詞。 2.音樂發揮宗教祭祀的功能。在五年祭中,祭歌具有引導祭典進行的地位,並具有 祭祖,向祖靈祈求之重大功能。不僅是排灣族如此,其他高山族的音樂原本就是與其 生活緊密相連的,其歌謠的旋律基本上是簡單而固定的,可隨敘述之內容不同而套用 不同的歌詞。五年祭的祭歌也正是如此,族人利用祭歌唱出對祖靈的敬畏與內心的祈 求,這在沒有文字的高山族社會中,就是最直接、最好的表現方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