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十三年,陶希聖先生為繼續研究中國社會史論戰以來的「社會性質」和「歷史 分期」兩大問題,創立了「食貨半月刊」(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六年七月)。 這刊物以充實方法理論、搜集史料為宗旨,以「中國社會史專攻刊物」為號召,是當 時研究社會史重要刊物。 本文主旨即是分析「食貨」對前述兩大問題的解答,分社會形式發展的估定、舊社會 性質的討論和史料說明三個層次來敘述其解答的結果。 本文分六章,約十二萬字。 第一章導論。本章敘述社會史研究的背景、論戰的分析和食貨的創立。 第二章是研究方法之討論。其內容分史料的蒐讀、近人專著、外人論著的譯介及方法 理論的擬議數項。 第三章中國社會形式發展的估定。本章討論「食貨」中對中國社會史的分期和對「循 環」、「停滯」現象的解釋。 第四章中國舊社會性質之估定。學者從理論上出發,以自己研究所得,討論奴隸制度 和封建社會的有無和存在時間問題。 第五章「食貨」治學方法之舉例。這是舉「奴隸」與「封建」社會的史料說明為例, 藉以了解「食貨」重視史料的研究態度。 第六章結論。從前幾章的分析中,本文以為「食貨」雖未在「社會性質」及「歷史分 期」兩問題上獲得結論,但卻已獲致間接否定唯物史觀和奠定社會史研究基礎的兩大 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