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對水稻幼苗的生理影響為本實驗的研究主題。水稻種子達到50%萌發率所需時 間,隨溫度的理論降而增加,40℃高溫則可完全抑制萌發。4℃低溫處理幼苗會抑 制其生長,也降低胺基酸的吸收及蛋白質的生合成。15℃的前處理對幼苗在4℃的 適應情形並無顯著影響。40℃至45℃間的高溫處理卻能誘導熱休克蛋白質的產生 。水稻幼苗並不能忍耐50℃的高溫處理,但若緩慢持續增溫至50℃,則至少在一 小時內,幼苗仍有合成蛋白質的能力。 除了在低溫及吉貝素處理組其35Kd蛋白質有明顯增強外,植物激素對高溫或低溫 處理的幼苗蛋白質生合成並無顯著的影響。 無論常溫或低、高溫處理,細胞內放射性胺基酸的併入量都是以粒線體部份較為顯著 ,其中以低溫處理者粒線體部份的併入比率最高,顯示,顯示在低溫下細胞內各部份 的代謝活性,以粒線體部份最為突出。 在蔗糖梯度的離心分析中,發現水稻幼苗粒線體的密度高達1.39g/cm3 ,此 與其他植物如菠菜葉片的粒線體為1.21g/cm3 ,玉米幼苗為1.19g/c m3 有明顯的差異。這種高密度的粒線體普遍存在於不同成熟度的白化或綠化幼苗, 顯示粒線體的密度並不因幼苗的生長發育而改變。高溫或低溫處理似乎都會造成粒線 體的密度異質性,特別是低溫處理者呈現兩組密度不同的粒線體群,其原因可能是由 於蛋白質結附程度的差異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