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以兩天大的綠豆白化幼苗為實驗材料,探討經低溫(4.5±0.5℃)處理 一天、三天、五天、七天後,一些生理反應的變化,包括:(一)幼苗生長的變化; (二)幼苗之氨基酸和醣類滲出量的變化;(三)幼苗根尖分生組織細胞顯微構造的 變化;(四)細胞膜及液泡膜上ATPASE活性的變化;(五)細胞膜及液泡膜蛋白質類 型的變化。 綠豆白化幼苗在4.5℃的低溫下,生長會完全被抑制;低溫處理後再回到26℃下 生長三天,則經溫處理一天的幼苗,生長會受到延緩;而經低溫處理三天以上的幼苗 ,幼根已不會再生長,表示根尖生長點已受到破壞。而幼苗氨基酸和醣類的滲出量會 隨低溫處理天數的增加而升高,此可以作為冷傷害量化的指標。 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顯微構造,低溫處理三天的根尖細胞,液泡幾乎全部瓦解, 其他胞器亦有明顯被破壞的現象,各種膜系都呈破裂而不連續,此可能由於液泡最先 被瓦解後,釋放出內容物破壞了其他細胞構造。 利用二相分佈、蔗糖密度梯度、DEXTRAN 密度梯度等方法來分離細胞膜和液泡膜,確 立了至少有80%ATPASE活性的測得是來自細胞膜或液泡膜上ATPASE的反應系統後, 比較兩種膜ATPASE活性在低溫下的改變,得到兩種膜的ATPASE皆會隨低溫處理天數的 增加而活性減小,而且細胞膜ATPASE活性較液泡膜ATPASE活性受低溫影響改變大。而 細胞膜和液泡膜蛋白質的電泳分析,都會隨低溫而發生改變,液泡膜蛋白質較細胞膜 蛋白質變化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