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為台灣主要的農產品,也是台灣農業中最主要的產業。過去,稻米生產對台灣經 濟發展初期有相當多的貢獻。但現在,由於主客觀環境不斷的改變,使得稻米產業在 整個總體經濟中,相對地失去其重要性。 雖然稻米產業在經濟上相對不重要,但稻米是台灣居民的主要糧食,政府為鼓勵農民 生產稻米,陸續有稻米保證價格的政策實施。這些政策不僅影響稻米生產,而且對於 政府財政、貿易等問題都產生相當的衝擊。最近,政府宣布稻米計畫收購量,將由每 公頃的970公斤,提高至每公頃1200公斤。究竟此一政策的影響層面為何?正 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如下: 1﹒建立評估國內稻米生產潛力的計量模型。 2﹒藉建立的模型分析價格政策的福利效果。 3﹒評估現行稻米政策的經濟意義。 本文為配合台灣的政策現況。採用修正的稻米超越對數利潤函數做為理論基礎,用價 格收益利潤比例函數及生產要素支出利潤比例函數的聯立方程式,估計稻米超越對數 利潤函數的係數,藉此係數估計稻米的供給彈性、稻米生產要素的自身價格彈性及交 叉彈性,進一步推估稻米的供給曲線並估計稻米生產者的生產者剩餘,做為生產者福 利的指標。 本文的資料來源為糧食局七十六年第一期稻作生產費用調查的原始資料,本文在此僅 採用蓬萊稻作農戶的生產費調查資料。 根據本文實證結果有下列五點比較重要的發現: 1﹒隨著稻作面積的增加,其稻米的產出價格彈性愈小。 2﹒小面積採勞力密集技術,大面積採機械密集技術。 3﹒農藥及農用具材兩要素已成為固定投入。 4﹒稻米價格對土地要素需求的交叉彈性在2‧8以上。 5﹒靜態福利上對稻農有益,大面積稻農受益幅度較大。 綜合以上的結果對提高稻米收購量政策之總合性評估如下: (1)此政策將使稻米的產出增加,並且刺激稻米生產者增加對稻米生產要素的需求 ,諸如增加對人、機工、土地等稻米生產要素的需求,尤其是增加對土地的需求,將 使推行稻米轉作政策的成效受到斫傷。 (2)此政策雖然對於稻作農家的靜態福利上有所助益,但是易引起稻米市場價格的 不穩定,長期而言,會令農家擔負更多生產上的風險,尤其,對市場價格變動不易調 適的大面積稻作農戶更是不利。 (3)此政策將誘使更多的小面積經營農戶投入稻米生產的行列,不僅背離了第二階 段農地改革的目標,而且使得農業的生產結構趨向僵硬化,對未來貿易自由化後農業 生產的大環境,,也會愈來愈難適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