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地區地震頻繁,結構物承受經常性地震力產生的微小破壞,經長期累積下之下, 將導致疲勞破壞。由於工程技術日益發達,若採用更精密的非線性分析,在安全限度 下達到更經濟之效益,乃是未來時勢所趨。本文即利用統計理論,針對非線性結構, 研究台灣地區之硬地質與軟地質之地震分別對非線性結構之疲勞破壞,瞭解結構物受 地震破壞之過程,提供設計參考,以確保建藥物之安全。 本文將非線性結構簡化成雙線性及彈塑性兩種類型,而以選取之地震記錄作為激發力 ,以進行動力分析,並判斷是否為高斯分佈,藉由雨滴流向法(Rain Flow method) 計算應變範圍及迴圈數,並以最概似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 )由應變範 圍樣本觀測值推估論理分佈之參數,判斷理論分析之密合程度。 本文利用S-N破壞曲線與palmgren-Miner法則求真確疲勞破壞值, 再分別由理論分 佈模擬應變範圍推求疲勞近似值,而與真確值比較,分別考慮非穩定性,非高斯分佈 程度及寬窄帶對疲勞破壞比值之影響,以做為適時修正之參考。 本文可依結構物之地質狀況,設計之材料性質及抗震強度,由相關圖表查得應變範圍 理論分佈之參數與穩定非高斯窄帶分佈時之校正因子,在求得疲勞近似值後,將疲勞 近似值乘其校正因子可修正得到精確結果。 本文發現不論應變範圍假設為何種分佈,地震記錄取強震區間來進行疲勞分析,比不 取強震區間所獲得之疲勞近似值更接近真確破壞值;周期愈大,反應位移過程愈趨向 高斯分佈,但是疲勞破壞比值受到帶寬之影響亦相對增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