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探討臺灣企業國際化型態、國際化型態的影響因素、及國際化績效。由文獻的 探討,歸納建構一個國際化過程的觀念架構,確認國際化型態的構成因素、影響因素 、及提高企業國際化續效的方式。比一國際化的觀念架構,本研究選擇民國七十七年 度臺灣民營制造業的前一千八百五十名廠商為研究對象,進行實證分析。以郵寄問卷 的方式 集所需的資料,并以因素分析、集群分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區別分析、 典型相關分析、共變數分析、及t 檢定等統計程序進行資料的分析工作,結論如下: 1.現階段的臺灣企業具有三個國際化型態。其中型態Ⅱ的廠商仍處于國際化發展的初 期階段,并未積極從事國際經營能力的充實與培養,視國外市場為次要的,國際化的 目標在于獲取資源與消化超額產能,故國際經營活動的拓展亦相對低。而型態Ⅰ和型 態Ⅱ才是真正國際化導向的廠商,其國際經營能力已具備相當的水進,且海外市場的 拓展也已發展至相當的程度;二者的主要差別在于型態Ⅰ采取「產品差異化策略(Pro -duct 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以較多的產品線提供多樣化且因應目標市場當 地條件作適度修正的產品;而型態Ⅱ則采取「產品檣準化策略(Product standardiza -tion strategy)」 以少數的產品線提供生產技術、品質、外觀、樣式、包裝、或顏 色與國內同種類產品相差無幾的標準化產品。三個型態中,型態Ⅰ的國際化程度較高 ,型態Ⅱ次之,型態Ⅱ最低;且三個型態的國際化績效并無明顯差異。 2.促成企業具有不同國際化型態的因素為:廠商所面臨的環境、產業/ 產品特徵、決 策者特徵、及國際經營哲學。不同型態的廠商在這些因素上具有不同的輪廓。政府與 企業透過對這些因素的調整,可變換廠 所屬的型態,提高其國際化程度或國際化績 效。 3.國際化發展程度的高低對國際化績效不造成影響,國際經營活動的拓展與國際經營 能力的配合優劣,才是決定企業國際化績效的關鍵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