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利用ASTM規範之握裹試體,及經特殊設計可直接觀察混凝土與鋼筋介面之試體, 經高溫及自然冷卻后進行拔出試驗;探討經高溫作用后RC握裹力之衰退行為。另由內 部微觀測析,對形成握裹力之各項因子組成百分比,及其分別隨溫度變化之關系,并 同時觀察握裹介面處之破壞情形,以期整理出破壞規劃。 試體經高溫作用后其握裹破壞情形,從試驗結果看出,竹節筋之握裹破壞步驟,一般 都是鋼筋與混凝土面先剝離致化學粘結力消失,其次鋼筋與混凝土面逐漸松脫致使摩 擦力漸漸消失,最后竹節處之混凝土局部被壓碎或是楔形破裂情形,終使承壓力消失 進而試體破壞。 一般認為握裹力乃是由承壓力(Bearing) 、摩擦力(Friction)及化學粘結力(Chemi- cal adhesion) 所組成,本試驗利用竹節筋與光面筋之差別分離出承壓力,結果發現 ,承壓力無論在何種溫度下均占有60% 左右;化學粘結力則約相等於初始滑移量之荷 重值,其所占之比例甚小,且隨溫度之升高變化極大。在加熱溫度達200 ℃以上時, 化學粘結力已幾乎完全遭受破壞。 整體荷重方面,根據規範可知,本試驗之試體乃屬於握裹長度不足之情形,握裹破壞 時其應力分布趨近於矩形,握裹應力可視為內部之局部抗握裹應力;本文以衰退因子 (高溫后破壞荷重/ 常溫之破壞荷重)為比較根據,試驗結果顯示,衰退因子在200 ℃左右時出現最大值,其后隨溫度之升高而降低,在600 ℃時握裹能力已降低至20% 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