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台灣經濟發展,維持長期持續且快速的成長,雖然很有成就,但在此階段中并非 平靜無波,而是遭受國內外政經環境不斷變遷之衝擊,克服種種困難,在天然資源缺 乏的情錶下,不斷努力的成果。 本文所指的貨幣政策是指政府透過中央銀行,為求達到經濟穩定或經濟成長的目標, 視全國之經濟情勢而采取各項貨幣政策措施而言。因此,如果我們將貨幣政策視為貨 幣當局感受到經濟情勢轉變的刺激後,考慮其政策目標、政策理論依據,以及可資采 用之政策工具等因素,而采取必要措施,以因應環境需求的話,那么我們將能夠從經 濟變動和政策演變兩個面向中,看出影響我國貨幣政策形成之各種變數,以及決策當 局主要根據那些經濟指標來測知環境的變遷與需求。 經由本論文的討論與分析,我們得到以下幾個發現: 一、在經濟嚴重波動的時期,中央銀行會審視當時經濟形勢,采取權衝性政策措施。 當物價大幅上漲時,或者貨幣供給額成長率過高時,央行會采取緊縮性貨幣政策;當 經濟發生萎縮現象時,央行采取擴張性貨幣政策,以刺激景氣。若物價膨脹與經濟不 景氣同時發生,央行的因應措施是緊縮貨幣兼采選擇性放寬信用措施。但是采用政策 措施的時機,存在著政策落遲的現象,未能在問題出現徵兆時,運用適當政策措施來 因應,等待問題惡化之後,才采取行動。 二、在經濟穩定時期( 假設其他狀況不變 ),中央銀行采取低利率的擴張信用政策, 希望帶動經濟的進一步成長,也算是權衡性的運用貨幣政策。 三、就台灣過去的經驗來看,央行采取權衡性政策措施以穩定景氣波動,常常有加重 經濟波動的反效果出現,不過,基於央行控制貨幣供給數量的能力較好,我們建議中 朵銀行今後的政策執行,不妨以『法則』代替『權衡』,最好是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制 度,由中央銀行扮演制度推行者的角色,以法則代替權衡,較能避免干擾自由經濟運 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