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3.238.186.43) 您好!臺灣時間:2021/02/26 12:33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詳目顯示
:::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呂金誠
研究生(外文):
LYU,JIN-CHENG
論文名稱:
野火對臺灣主要森林生態系影響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Effects of wildfires on the main forest ecosystem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陳明義
指導教授(外文):
CHEN,MING-YI
學位類別:
博士
校院名稱:
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
植物學研究所
學門:
生命科學學門
學類:
生物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1990
畢業學年度:
7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0
中文關鍵詞:
野火
、
台灣
、
生態系
、
影響
、
干擾因子
相關次數:
被引用:
30
點閱:641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2
野火是森林生態系主要干擾因子之一。本研究係探討野火對於臺灣主要森林生態系之影響, 包括林火發生情形、對林地之影響、對植物之影響以及火燒後之演替過程等,以作為自然保育與森林經營之參考。綜合研究所得之結果, 摘述如下:
1.臺灣地區於乾季或在某些林型, 火燒發生頻繁。在1967∼1988年間森林
野火平均每年33.6次, 平均每年焚燒1,256.71公頃。近十年來因濫墾引
發之野火明顯下降, 但因炊火、照明以及原因不明等之野火明顯升高。
2.火燒後因林冠疏開及林地吸熱性質的改變, 表土溫度顯著地提高。火燒
區在日間最高溫較對照區為高, 此種差異高達16.2℃。
3.因冠層截留量與土壤孔隙度的下降, 以及枯枝葉層之燒除, 火燒後林地
貯水能力下降, 逕流量和沖蝕量均顯著提高。在束卯山, 火燒後的第一
個雨季逕流量增加45%,而沖蝕量高達每公頃170m 。
4.火燒後初期, 因大量的養分從枯枝葉怪及植物體中釋放至林地, 土壤有
效性養分和pH值均增高。
5.萌蘗為植物在火燒後存活的主要機制。松樹類因缺乏萌蘗能力, 其完全
致死率高達50∼100% 。而闊葉樹類則具胡旺盛之萌蘗能力, 其致死率
僅為1∼19 %左右, 且致死率隨著地際直徑之增加而降低。在萌蘗形式
上, 以根際萌蘗為主, 約占存活闊葉樹類的60∼90%, 其餘呈枝幹萌
蘗。
6.火燒後, 土溫的提高、有效養分的大量增加、光照之增加等為促增植物
大量開花結實的主要原因。蘇鐵蕨在火燒後著生孢子的植株為未火燒區
之23倍, 同時其著生孢子的數量, 亦遠多於未火燒區。火燒區淡竹葉每
一花稈小穗的數目亦較未火燒區多1.7倍。
7.火燒後因林床裸出、表土溫度變化較大、林下光照增加等, 導致植物大
量天然下種。臺灣二葉松、昭和草、蘇鐵蕨等陽性植物在火燒後均有多
量下種的行為。火燒似有助於衡有的蘇鐵蕨之存續。
8.植物為適應火燒之選擇壓力, 乃演化出特殊機制。在臺灣地區堪稱為火
燒適存植群的有臺灣二葉松林及高山草生地, 其主要組成分子如臺灣二
葉松林、芒草類、巒大蕨及玉山箭竹等, 均會累積多量燃料, 促使火燒
發生, 以持續其優勢地位。其他較常火燒之植群, 如相思樹林和熱帶季
風林等, 係人為不慎或為特定目的縱火之波及, 並不屬火燒適存植群。
海岸林投灌叢亦因燃料累積及受人為干擾, 而常引發火燒, 唯火燒對其
優勢之維持並不似臺灣二葉松、玉山箭竹及高山芒之明顯。
wildfe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disturbing forest ecosystems. The effects of wildfire an Taiwan red-pine forest, Taiwan acacia forest, monsoon forest, alpine grassland and Pandanus shrub were studied. Results obtained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Forest fire occurred frequently in the dry season, especially
at Taiwan red-pine forest and Pandanus shrub community.
During 1967~1988, 706 fires occurred and 127,647.73 hectares
were burned. During the past 10 yrars, The frequency of fires
caused by illegal farming decreased, but those caused by
campfire and unknown reasons increased.
2.Dre to crown opening and albedo effect, the highest daytime
temperature at surface soil increased up to 16.2@ after
burning.
3.Post-fire runoff and erosion increased resulted from the
decrease of soilporosity and crown interception as will as
the consumption of litter layer. During the first rainy
season after fire at Tou-mou Mt., runoff increased by 45% and
170 (圖表省略) /ha surface soil was eroded.
4.Abundant nutrients were released form litter layer and plant
body after been burning. Both available nutrients and soil pH
value were increased after burning.
5.Mortality of pine trees by fire was 50~100%, but it was only
1~19% for hardwoods due to their vigorous sprouting ability
Mortality rate. For survived hardwoods,60~90% showed basal
sprouting; the others showed epicorrmic growth.
6.Flowering, fruiting and spore-bearing were enhanced after
fire due to the increase of nutrient availability, lighy
radiation and soil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Following burning, spore-bearing indivedual of Brainea
insignis increased by 23 times; spikelet number of
Lophatherum gracile increased by 1.7 times.
7.Natural seedlings of shade-intolerant Pinus taiwanensis,
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Brainea insignis, etc., were
abundant following burning. Periodic fires might be
beneficial for the subsistence of rare Brainea insignis.
8.It is suggested that, Taiwan red-pine forest and alpine
grassland are fire-dependent communities. Pinus taiwanensis,
Miscanthus spp., Pteridium aquilinum subsp.wightianum, and
Yushania niitakayamensis cam accumulate abundant fuel and
induce the occurence of fires and thus maintaining their
dominance. Most fires in Taiwan acacia forest and monsoon
forest were incidently man-caused or burned for certain
purpose. These two forest types ane not fire-dependent
communities. The Pandanus shrub at coastal area could be
considered as intermediate to resist. wildfires.
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I 前言
II 前人研究
一 森林野火之發生
二 野火對森林立地之影響
三 野火對森林植物之影響
四 野火對植群演替之影響
III 研究地區與方法
一 研究地區
二 研究項目與方法
IV 結果
一 臺灣森林野火之發生情況
二 野火對森林立地之影響
三 野火對森林植物的影響
四 臺灣主要森林生態系火燒後之演替
V 討論
一 臺灣森林野火的探討
二 野火對林地土溫之影響
三 野火對水文和沖蝕之影響
四 野火對土壤化學性質及養分循環之影響
五 林木因火燒致死和火燒後之萌芽情形
六 野火對植物有性繁殖之影響
七 野火對幼苗萌發數之影響
八 野火在森林生態系演替之角色
九 野火在自然保育與國家公園之角色
VII 引用文獻
VIII 附錄
誌謝
中英詞對照表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丹大地區植群生態之研究
2.
關刀溪森林生態系孔隙更新之研究
3.
整合航測與GIS技術應用於潛在森林火災危險等級劃分之研究
4.
台中大肚山竹坑北坑樣帶四年內植群分布與環境因子相關性之研究
5.
環山火燒跡地植群變化之研究
6.
台中港海岸防風林火燒跡地初期植生調查
7.
丹大地區永久樣區植群之監測
8.
臺灣二葉松人工林生育地環境對林分結構、蓄積量與生物量影響之研究
9.
昆蟲群聚之歧異度分析
10.
海南草海桐之生殖特性與植群組成
11.
臺灣中部臺灣二葉松林火燒後植群演替之研究
12.
玉山箭竹繁殖生物學之探討
13.
龍坑地區四種海岸植群型燃料量研究
14.
關刀溪森林生態系干擾地蕨類植被之建立
15.
影響連鎖經營型態之因素-我國零售業之實證研究
無相關期刊
1.
環山火燒跡地植群變化之研究
2.
臺灣中部臺灣二葉松林火燒後植群演替之研究
3.
台中港海岸防風林火燒跡地初期植生調查
4.
野火影響森林土壤性質之研究
5.
丹大地區植群生態之研究
6.
臺灣二葉松林火燒後植群生態之研究
7.
台中大肚山竹坑北坑樣帶四年內植群分布與環境因子相關性之研究
8.
玉山箭竹繁殖生物學之探討
9.
野火影響環山與雪山地區植群之研究
10.
天竺草族群生態之研究
11.
瑞芳地區火燒對植群影響之研究
12.
臺中港防風林區林火行為之研究
13.
大黍為何能在火燒後成功入侵大肚山地區?
14.
關刀溪森林生態系孔隙更新之研究
15.
關刀溪森林生態系台灣二葉松與台灣五葉松之物候現象及其在干擾地之天然更新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