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試驗採取由台灣不同地區,不同時間分離的假性狂犬病毒分離株:北部(TP 株— 1984; P 株—1986 ), 中部(CS株—1989,NCHUI株—1986, CN株—1985)及南部( TNL 株—1976, PT株—1989)等共七株病毒進行比較分析。這些病毒株經三次病毒斑 純化後再增殖,由其核蛋白衣中萃取病毒DNA;再與兩株會發表的美國分離假性狂犬病 毒株—UCD 株及Shope 株的DNA 以限制 Kpol, BamHI, pvuⅡ,HindⅢ,Smal及EcoRI 做限制 切割分析, 比較其限制 切割片段的總數,在設定區間內的片段數目及其經 瓊膠電泳分析後,切割片段移走分佈的模式及片段的大小。經由限制 切割分析比較 ,發現台灣分離株與美國分離株的片段模式之差異很大,而台灣分離株本身各株之間 亦有不小之差異。 此外本試驗再配合酵素結合免疫吸附法(ELISA )及抗體中和反應, 由各病毒株與單 源抗體0219-1,(二)E7.0826及高免血清作用的情形來做病毒之間之比較。發現由抗 體中和的應,無法做株別間之區別,但由ELISA 則可以予以區別。此外,並發現TNL 株與TP 株較相近, 其次是Shope 及P 株。故可知利用ELISA技術配合單源抗體之使 用, 可做為鑑別病毒株之方法。 而由BamHI 及KpnI的限制 片段模式發現病毒DNA 的U 區(約map 上0.1∼0.3, 0.5 ∼0.6 的位置)是較固定, 不易產生改變的區域, 故可利用這基礎作為日後研究以聚 合 鏈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簡稱PCR )作為敏感而可快速診斷假性 狂犬病毒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