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二十二年 (西元一六八三年) ,台灣劃歸清版圖所有後,清政府因感台灣孤懸 海外,且係邊陲新闢之地,為免使之成為罪惡的淵藪及加強其對中央的向心力,是乃 漸次推行科舉制度及文教措施。清政府在台灣所實施的科舉制度,就制度本身而言, 與當時內地各省、府,差異性並不大,唯台地開科的背景、發展狀況、各地文風形成 的早風,以及科舉士紳階級的形成,因受台灣漢人初期懇殖社會背景的影響,而呈現 出區域特色,這種特色正是本文所要討論、分析及解決的重點所在。 本文於資料使用方面,係以方志、采訪冊、人物傳記、相關族譜資料,以及近代學者 的研究成果為主。 本文除前言、結語外,共分四章。第一章,為使對科舉制度有一般性的瞭解,故在進 入主題之前,先粗略地勾劃有清一明科舉的實施方式如何。第二章、第三章,討論台 灣科舉的發展狀況,對台灣各府、縣、廳儒學的設立過程、各時期學額數目的消長、 貢生出貢名額的增長、台灣學子鄉試會試的應考情形與保障名額的爭取,以及台灣科 場中常見的冒籍、寄籍與冒考積弊,均有一全面性的搜索及統計整理的工夫。第四章 ,嘗試重新整理清朝台灣地區舉人、進士的題名錄,並進一步對舉人、進士的籍貫、 年代,做一空間、時間上的分析,以期深入了解台灣社會變遷,以及各地文教實施的 成果,最後,說明科舉士紳在台灣政治、社會、文化及經濟方面上所扮演的角色,以 期了解科舉制度對台灣社會的影響。 綜合上面所述,清代台灣科舉制度,對傳統儒家思想的移殖台灣,促成地方文化的提 昇,有不可滅來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