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研究對於極性液態聚丁二烯增韌不飽和聚酯(Unsaturated Polydster、UP) 樹脂做 兩部分探討: PART I 本實驗是將液態聚丁二烯(R-45M) 環氧化至一定程度(WPE=220) ,再進一步做不同程 度之開環反應,擬使環氧化液態聚丁二烯(ER-45M)之含氧基更增加,與樹脂的相容性 更好,期以降低沉積橡膠顆粒大小,探討其對不飽和聚酯(Unsaturated Polyester, UP) 樹脂之破裂韌性,機械性質及形態學的影響。 提高橡膠極性后之增韌效果,主要呈現在總含氧量為12.69wt%, ,破裂能量可增加3 倍。橡膠極性的提高,明顯地增加了與樹脂的互容,但是在增韌效果上,極性過高, 破裂能量并未有更大的增加,原因是兩相分離不明顯,樹脂在硬化后未有橡膠顆粒的 沉積。由TEM 與SEM 對形態學的分析,部分樹含入橡膠相中,使硬化后之橡膠總體積 比例較硬化前所添加之橡膠體積比例為大,而質材破裂表面上,停滯區的膠粒數均較 滑動區的膠粒數多且顆粒較大。綜言之,適當的沉積膠粒大小才有增韌效果,膠粒的 大小影響破裂韌性。 PART II 本實驗及依據1988所學長結果,對環氧化液態聚丁二烯(ER-45M)增韌不飽和聚酯(Un- saturated Polyester, UP)樹脂之形態學方面做一完整的探討,藉TEM 對未受破壞增 韌試片的分析,及SEM 對試片破壞后的質材分析,期了解形態學與樹脂之破裂韌性的 關係。 結果顯示,以ER-45M增韌UP樹脂,其質材內部所沉積的橡膠顆粒均呈雙型態分布,且 有部分樹脂含入橡膠相中。沉積膠粒的大小隨橡膠含量增加及環氧化程度減小而有變 大趨勢,其破裂表面上,停滯區的粒子數均較滑動區的粒子數較大。增韌機構方面, 本研究系統產生cavitatiom及shear yielding作用皆不明顯,由破裂能量G c 與質材 內部所沉積的膠粒總體積比例Vp的關係來看,rubber tearing應可較適當地解釋其破 壞機構,另外橡膠粒子大小亦影響質材之破裂韌性。 #50013398.abs #50013398.a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