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本省人社會裡,醫生具有相當尊崇的地位。本文研究的目的,即是為這種現 象追溯其歷史根源。臺灣地處熱帶及亞熱帶,盛行各種風土病,對醫生的需求十分迫 切。而傳統上醫生( 漢醫) 的社會地位並不高。迨至日本占領臺灣以後,一方面為了 改善臺灣的衛生環境以利其統治;一方面又為了避免在臺灣實施高等教育後,使臺灣 人民智大開進而反抗其統治。因此特重實用色彩濃厚的醫事教育,醫學校遂成臺灣的 最高學府,並培養出一批優秀的醫生( 西醫) ,從而改善了臺灣的醫藥衛生狀況。由 於醫學校取代了大陸上的科舉考試,成為臺灣的「新科舉」,從「新科舉」出身的臺 灣醫生,也就成為臺灣社會上的「新士紳」,並有不少人擔任殖民地地方自治方面的 公職。此外,臺灣醫生也積極參與了各種社會上的事務,而其不論就收入、服飾、嗜 好、婚姻……等方面觀之,均呈現出典型的中產階級及其以上的特色。凡此皆有助於 維持其社會地位。反觀傳統的漢醫,則自始在督府的壓迫下,遭受到日暮途窮的命運 。不過,真正使臺灣醫生受到人民的普遍崇敬,主要還是因為他們積極參與了一九二 ○年代以降的反殖民體制運動。在這些運動中,臺灣醫生的表現均十分出色。而在政 治態度上,則呈現出中庸,超然、高瞻遠矚、祖國意識等特質。光復以後,由於醫藥 衛生、教育、社會、政治各方面的改變,使得臺灣醫生喪失其原有的部分優越條件。 因此其之所以仍能維持今日崇高的社會地位,或要視之為一種歷史的遺存。 #50010409.abs #50010409.a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