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西部火成岩區屬於中國東南沿海岩區的一部分,其岩性以玄武岩類為主,乃是晚 新生代板塊內部火山活動的產物;在一些地區的鹼性玄武岩中,含有為數不少的礦物 偉晶與地函包體。本研究所分析的標本,主要采自榮華、關西-竹東及澎湖群島等地 區。 台灣西部偉晶之種類頗多,本研究共分析了其中六種,包括屬於 A類的鋁普通輝石、 鈦角閃石和斜長石與 B類的鐵-鈉次透輝石、歪長石及金雲母等。它們的來源雖然各 異,但大多數在成因上均應屬外來晶,代表早期岩漿流動結晶之沈聚產物;其後,被 快速噴發的鹼性玄武岩漿捕獲而攜至地表。 至於地函包體,包括含鉻透輝石的第一型與含鋁普通輝石的第二型兩種;就地球化學 研究的結果看來,澎湖地區之下的岩石圈地函可能經歷過複雜的地函交代變質作用。 即使如此,包體中部分組成(例如:斜輝石之鉻含量)顯示,岩石圈地函仍有相當程 度的化學成層跡象可循。 根據地函包體之組成變化及由其推導的古地溫梯度,配合相關資料,所揣測之台灣- 福建間的岩石圈剖面顯示,中國東南沿海之新生代拉張作用,在本地區大致以今日的 台海西側為中軸,於晚中新世達到頂盛。岩石圈在此時明顯地變薄,軟流圈遂上涌而 呈穹窿狀;受熱侵蝕以致剝落之岩石圈地函物質便不均勻地散佈在軟流圈之中。 中國東南沿海岩區晚新生代之板塊內部玄武岩,均可利用本研究提出之模式,圓滿地 解釋其岩石成因;它們的生成乃是岩石圈與軟流圈交互作用的結果,分別代表富集的 岩石圈與虧損的軟流圈兩種地函成分,在不同地區、於不同深度、按照不同比例混合 或經由不同程度部分熔融而造成的產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