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將廣東住血線蟲之組成分為表面抗原、排泄分泌性抗原及剩餘之體抗原三種。根據廣東住血線蟲之生活史,對各發育期蟲體-第三期幼蟲、第四期幼蟲、青春期成蟲(大鼠腦階段)及成蟲(大鼠肺階段)的三種成分進行研究。表面抗原部分,以化學法將125I標志於蟲體體表後,進行以下試驗:(1)分析各期蟲體之體表組成,(2)偵測其在適當寄主-大鼠及不適當寄主-人體內之抗原性,(3)觀察蟲體表面組成在體外培養中之脫落現象、脫落之動力學并分析脫落之成分。此外針對其外皮做下列試驗:(1)以掃描式電子顯微術觀察廣東住血線蟲各期蟲體外皮之發育,(2)以穿透式電子顯微術觀察廣東住血線蟲各期蟲體外皮之發育,(3)分析感染血清是否有能力誘導免疫過之腹膜滲出細胞與蟲體吸附并使其體表損傷,(4)以單源抗體調理腹膜滲出細胞對蟲體之吸附。結果發現:各期蟲體表面成分的分子數量相當地多,分屬於發育期共同性的及專一性的;體外培養時,表面組成會選擇性地脫落於培養液中,脫落速率隨蟲體之發育而增加并受到不同來源血清之調節。經掃描式電子顯微術之觀察,大鼠體內各期蟲體間普遍出現表面脫落(aurface shedding)的現象,脫落的方式與蛻皮不同,僅為蟲體表層構造之剝落,并循相似之模式進行:蟲體外表先產生泡狀突起、從而破裂,表層物呈屑狀或沿著環紋而深陷呈層狀、板狀方式自蟲體脫離。穿透式電子顯微術的觀察發現:外皮下方之皮下層中有一平行排列之小管系統,其周圍散布為數眾多的高基氏體,有高電子密度物質自高基氏體分泌形成,送入小管,再輸入外皮之纖維層,而後於表層膜破裂釋出,形成蟲體外表不規則之連續附著物,并自蟲體表面以層狀方式剝離或直接擴散於周圍環境中;此附著物中含有醣的成分。感染大鼠之腹膜滲出細胞可在多源或單源抗體之調理下,吸附於蟲體表面,平貼并伸展偽足相互連結,形成薄膜般之鞘狀構造以包圍蟲體,但此鞘狀物有隨著蟲體表面脫落之進行而逐漸脫離蟲體之趨勢。此外表面抗原較不具抗原性,第一期幼蟲及第三期幼蟲的表面組成在兩類寄主體內皆不產生血清性免疫反應,而第四期幼蟲以後的階段則在兩類寄主體內引發出不同的血清性免疫反應:第四期幼蟲在大鼠體內無抗原性,在人體內卻有強烈反應;青春期成蟲大鼠體內有抗原性,在人體內之反應則隨著蟲體之發育而逐漸失去;成蟲在兩者體內皆有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