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主要利用同功異構 電泳法,分析臺灣海域於東港,澎湖及淡水地區所棲息之 大鱗鯔(Liza macrolepis) ,前鱗鯔(L.affinis) 及烏魚(Mugil cephalus)等三種鯔 科魚類之差異並進而判定族群。探討族群遺傳變異,主要利用 Hardy-weinberg 假說 檢定並配合形態之測量形質,了解其種間差異程度。進一步嘗試利用電泳法輔助鑑定 外形極相近之三種鯔魚的仔稚魚。 由檢測族群內所有的24個基因座內在生化形質顯示,在大鱗鯔共有11個基因座具有多 型性 (polymorphism) 。p值 (polymorphism vaiue)則高達 0.44 ,在烏魚則有6 個 基因座具有多型性,P 值為0.24。 由結果顯示,在種間關係上,無論利用同功異構繪電泳法或形態測定上,均發現大鱗 鯔與前鱗鯔的親緣關係上較接近,而與烏魚則相較甚遠,顯示電泳法與形態測定結果 的一致性。 地區別方面發現大鱗鯔以東港與澎湖地區的族群較為接近,烏魚則以東港與淡水地區 較接近。在族群的遺傳變異檢定上,發現大鱗鯔在東港,澎湖及淡水地區,分別有九 個,四個及兩個基因座偏離假說。烏魚在上述地區則分別有六個,兩個及一個基因座 偏離假。顯示東港及淡水地區正受到某些環境因子的壓迫(stress),導致其偏離的現 象,故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之。而有澎湖地區則尚稱穩定。 鑑別仔稚魚方面,以淡水地區而言,在冬季時期從每年12月到翌年二月間所捕獲的魚 苗,絕大部分為烏魚苗。而在其它月份中則大多以大鱗鯔的魚苗為主,僅少部份為其 它種類。
|